资讯动态

NEWS INFORMATION

2024-07-01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 改革开放精神——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恰逢七一党的生日,中地党支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习活动,激励党员强信念、践使命、跟党走。

首期学习聚焦“改革开放精神”,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历史智慧,展现自信自强。

改革开放是大家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大家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2018年12月18日,习大大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深圳市莲花山邓小平青铜雕像

第一期 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特征,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内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历史背景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学问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学问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在邓小平同志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撑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爷爷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

精神解析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5月11日,刊发于《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成为一次重要的动员令;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庄稼汉按下鲜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做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1980年,温州发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市场有所求,政策有所应。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劳动就业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办法……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大家的未来在希翼的田野上……”20世纪80年代初风靡神州的这首歌曲,唱出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实践证明,正是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改革,才有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学问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2.开拓创新、勇于担当

2016年,习大大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调研时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2020年11月,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句号,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从“小岗”到“大湾”,从40多年前的“生死契约”到如今的全面脱贫,其中走过的每一步,无一不彰显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中所做的努力。中国奇迹的背后,是大国的创新,更是一个大党的担当。

2021年,习大大总书记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指出,“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支撑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中关村这块“改革试验田”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为全国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关村经验”。在这里,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从无到有,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新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杀出一条血路来”,是中国改革开放披荆斩棘、冲出重围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真实体现。没有敢闯敢试、敢于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一系列的新经验、新事物、新奇迹,就没有惊艳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

北京市中关村

3.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开放,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旨在敞开国门向世界学习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学问交流,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学问根基。

开放,更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从“开山第一炮”震醒南国大地,蛇口设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到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从东部沿海率先开放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全面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40多年来,中国始终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发展快车驶上正轨。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表明,胸怀越大,眼光越远,发展空间就越大。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修订法律法规,以适应多边贸易规则;不断开放服务市场,持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2013年,国家主席习大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探索、新实践,“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符合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谋求发展的共同愿望。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国家主席习大大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的话语掷地有声,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扩大开放、携手各国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中国敞开怀抱,以开放自信和大国担当向世界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精神感悟

1.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始终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风生水起;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闯出一条发展新路……正是凭借改革开放精神,大家党带领人民冲破层层阻碍,攻克重重难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历史经验告诉大家,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质。大家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持用改革开放办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大大总书记慎重指出,“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大家要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3.以自我革命推动改革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能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根本就在于大家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习大大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今天,大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守正创新的理论开拓和丰富厚重的实践探索诠释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如磐石的改革定力、革故鼎新的改革气魄、赤诚为民的改革立场和浩气长存的改革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源源不断注入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