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空间规划(08.31-09.06)
广州、佛山两市携手推进同城化11年来,在交通互联、环境共治、民生共享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催生了全国唯一的“双万亿”同城化城市组合。近日,广州、佛山两市携手编制《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在广佛197公里长的边界两侧,选取629平方公里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合力建设包括“1个先导区和4个片区”的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推动两市在各个领域实现全面互联和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广佛全域同城化。
二、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为全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路
近日,海南自贸港创一流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召开,海南省委、省政府对第一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的获奖项目进行了表彰。受到表彰的18个改革和制度创新项目中,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等3个项目获一等奖。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项目树立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新形象,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缘何摘得一等奖?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总规划师吴刚这样理解:“通过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为全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路。”
改革创新为何?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是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要义。
2015年,海南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这是一项在全国没有先例可循的改革,涉及对主体功能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各类法定规划的修改,融合全新的一本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一张“规划蓝图”,需突破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条文规定。
既为突破,即有束缚。“各类规划标准不统一、数据‘打架’、图斑冲突、审批繁杂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丁式江先容,对此,海南举全省之力,合力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着重解决各类空间规划矛盾突出、土地资源利用粗放、行政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推进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过程中,海南通过编制省和市县总体规划,梳理并化解规划矛盾,完善配套“多规合一”相关法规,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六大专项整治活动”,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取得良好成效。
形成引领全省发展的“一张蓝图”、推行“六个试行”极简审批制度改革……“以生产许可证审批为例,一般没个一年半载批不下来,但在海南只用了一个半月,这为企业节省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鼎泰生物科技(海南)有限企业负责人点赞海南园区极简审批改革。
热情服务添彩发展热土 近日,在三亚中央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人员服务。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改革创新何在?“新”在规划编制、法规体系等
改革创新,破旧立新。作为全国第一个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的省份,海南已提前迈出“新一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新一步’是由‘五小步’组成的。”吴刚说明道,“五小步”即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5个方面的创新点,涵盖规划编制创新、规划法规体系创新、规划用途管制制度创新、规划实施监督制度创新、审批制度创新。
规划编制创新方面,海南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域范围内的空间规划合一工作,在统一坐标体系、基础数据、规划年限、用地分类标准和成果要求的基础上,统筹整合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6类空间性规划,编制完成了《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及6个专篇,并同步组织编制了各市县总体规划,建立了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蓝图。
同时,在规划法规体系创新上,海南利用特区立法权,积极推进与“多规合一”相适应的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明确了省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基本形成了与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相配套的法规体系。规划用途管制制度创新方面,海南在完成“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蓝图”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对所有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的制度,包括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海岸带200米范围内土地等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等。
“在规划实施监督制度创新上,海南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常态化、实时化的规划督察机制,依托‘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先后开展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察、农村新建住房高度管控和农房规划报建专项督察、海岸带专项督察,以及违法用地、违法建筑专项督察等规划督察。”吴刚说,审批制度创新方面,海南在相关园区推行的极简审批制度改革,已成为海南产业园区服务企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改革创新如何?为全国推进“多规合一”等提供有益借鉴
吴刚先容,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全省共发现了各类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互有冲撞的矛盾、重叠图斑72.1万块,图斑矛盾面积1587平方公里,通过空间调整、置换等方式化解了耕地、林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确保地类规划属性的唯一性,消除了因规划不一致而影响建设项目落地的问题。
而无论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抑或是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不能逾越——生态安全。
海南通过“多规合一”改革,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各类控制线,明确了各类用地指标。其中,全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9377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8316.6平方公里;全省耕地保有量7147平方公里;林地保有量21100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61.3%;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过程中,海南划定了各市县城镇、旅游度假区、省级产业园区、乡村、基础设施等开发边界,全省开发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避免了区域间同质化低效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吴刚说。
围绕国家赋予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海南率先迈开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这一步,是有着更深远意义的“新一步”。
“经过5年改革攻坚,海南在推动形成全省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上迈出了步子、探索了经验,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奠定了基础、夯实了保障。”丁式江表示,意义更深远的是,这“新一步”获得了国家认可,指出海南发挥了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海南省“多规合一”改革经验可以为全国其他省市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三、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空间格局 提升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质量
近日,重庆举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空间布局、规划定位等进行解读。
努力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
扈万泰表示,加快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与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以及川南、黔北、湘西、鄂西地区融合发展,对筑牢生态屏障、促进文旅融合、协调周边发展意义重大。
为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规划定位立足其特点,定位为加快建设富有旅游、人文、山水等魅力的山地城市,努力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和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
规划目标方面:
综合考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区县城发展规模。到“十四五”时期,黔江、秀山规划“双30”规模,武隆、石柱、酉阳、彭水规划“双20”规模。优先保障民生设施、基础设施、文旅融合和绿色产业发展等空间,走出一条山地城镇化新路。
顺应本底,串珠成链,打造“一心、一堡、四节点”
扈万泰先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域内,各城镇呈串珠状相对独立分布在乌江以及重要交通干道两侧。
结合发展现实,规划顺应武陵山、大娄山、七曜山等山脉本底,强化乌江流域生态廊道的串联作用,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空间格局。
具体来说:
一是凸显黔江核心,支撑其联结渝鄂湘,打造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区域重要经济中心、绿色工业和生态农业基地,以及具有民俗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和休闲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擦亮“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金字招牌。
二是打造秀山“桥头堡”,将其建设成为联结渝湘黔的重要门户枢纽、生态产业基地、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具有“边城”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地。
三是推动4个区县城特色化发展。其中,武隆发挥连接主城都市区的门户和窗口作用、联通黔北的节点作用,石柱发挥联通渝东北和鄂西的节点作用,酉阳发挥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节点作用,彭水发挥渝鄂黔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节点作用。
建设“通道”“枢纽”“周边”“市内”“群内”,互联的交通支撑体系
空间规划离不开交通支撑。
扈万泰先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注重基础设施补短板,今后将完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提升枢纽多式联运转换效率。
在“通道”联系方面:
要通过渝湘高铁接入国家高铁大通道,直连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地区;通过渝怀铁路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直通北部湾地区;通过万黔、渝汉、郑万高铁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地区。
在“枢纽”联系方面:
要规划建设黔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秀山、武隆、石柱、彭水、酉阳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扩建黔江武陵山机场,联动仙女山机场。
在“周边”联系方面:
要与鄂湘黔三省直连直通。并加快连通周边市县的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县乡道建设,建立多层级网络状交通联系。
在“市内”联系方面:
要形成以高铁、高速公路、普通铁路为骨架的通道体系,与主城都市区多通道直连,并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快速互联。
在“群内”联系方面:
要以黔江为中心,规划“两干两联”高铁网、“三干多联”高速公路网。同时完善微循环,建好便民路、产业路、旅游路。
筑牢武陵山区生态屏障,打造“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走廊”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被誉为“重庆之肺”,自然资源丰富。扈万泰表示,规划中,始终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今后,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筑“秀美武陵”“乌江画廊”生态范例,并加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具体来说:
一是营山。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重点保护武陵山、大娄山等山体生态屏障,以及方斗山、仙女山等自然山体,推进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整治,加快矿山生态修复。
二是护水。要保护好乌江干流,阿蓬江等12条主要河流与重要支流共同组成的流域生态廊道,点缀小南海等重要水库,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流域生态系统。
三是守绿。要形成11个自然保护区、26个自然公园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栖息地就地保护,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支撑力度。
扈万泰说,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深化特色产业锻长板,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绘就“世外桃源”
生态美,生活美,是人们自古以来向往的“世外桃源”状态。扈万泰表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规划将围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因地制宜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首先,要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区县城,培育壮大一批中心城镇,带动乡村振兴,推动人口向承载力较强的优势地区集聚。
同时,要优化城乡体系。在符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基础上,对区县城适度扩容,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严守城乡安全边界。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控生态脆弱的地区及沿江城镇建设强度,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此外,还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山地城市,建设精致小城镇,乡村建设融入山水。并丰富城乡人文内涵,保护好古镇、古村、古寨、古驿道,传承好非物质学问遗产。
- 上一篇:原创 | 浅析粤港澳大湾区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的四种模式 2020/9/10
- 下一篇:动态 | 《东莞市土地储备规划及计划(2020-2024年) 2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