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每周动态 | 乡村振兴(4.2-4.8)

来源:??????2019/4/9 16:18:08??????点击:

一、政策导向

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支撑300个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明确,2019年继续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300个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予以适当支撑。

根据通知,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依托镇域1—2个农业主导产业,着眼全产业链培育,支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生产基地,扶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支撑建设仓储物流体系,创建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培育产业融合主体。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足、引领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示范镇完善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创新,调动广大农户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鼓励各地创新形式,将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或农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让农户更多分享乡村产业发展政策红利。

  四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鼓励各地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切入点,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合功能、集中资金,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通过产业兴旺实现以产兴村、产镇融合的发展格局,示范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是助力产业脱贫攻坚。发挥中央财政引领作用,支撑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探索适宜贫困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收益链,让贫困户尤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充分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助力脱贫攻坚。

  通知强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由各地结合建设内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集中用于扶持壮大乡土经济、乡村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鼓励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统筹整合其他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集中支撑实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二、学术研讨

(一)肖玉明:推动乡村振兴需防止八种倾向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当遵规律而循之,不可盲目作为,需要防止八种倾向:

要避免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要避免把城乡建设割裂开来。要着眼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协调联动、融合发展。

要避免大拆大建。推动乡村振兴,应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有序,切忌大拆大建。珍惜乡村的地域特色、民族差异、学问个性,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注重体现乡土风情,保留原生态。

要避免搞“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引导,不能搞整齐划一“一刀切”,不能搞千村一面“一模式”。

要避免搞“一窝蜂”立足本地实际,科学编制规划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宜快则快、宜慢则慢,确保不变形、不走样,切忌一哄而上搞成运动,或层层加码追求进度。

要避免见物不见人。推动乡村振兴,不能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硬件”“App”一起抓,多考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满足老百姓多方面需要,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避免吊高胃口。必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与完成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要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防止政府相关部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

(二)桂华:乡村振兴,应坚持农民主体

当前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认识上和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警惕城市过剩资本借着乡村振兴战略名义下乡与农民争地争利。必须要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权利,防止农民失去土地,将农业生产机会留给农民,将有限的农业生产剩余留在农村,调整农业农村政策必须遵循底线原则。

第二种情形是,防止出现泡沫化的农村农业“三产化”。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推进农业现代化首要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部分城郊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会发展民宿经营、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因此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从全局上看,市民下乡的消费需求有限,农村产业相对弱质的地位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竞相打造“田园综合体”,实施农村全域旅游建设,缺乏规划和统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政策,有可能制造出农业农村“三产化”的泡沫。

第三种情形是,避免“形象工程”。将这项全局性、全面性的“三农”工作,变成少数面相好却无推广价值的“形象工程”,堆砌资金打造个别亮点,加剧地区内部和村庄之间的不平衡。

三、地方实践

(一)广东: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起来”

去年以来,广东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

“五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格局基本形成省层面整合省委农村工作、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领导小组设置,成立了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所有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全部作为副组长和成员,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出台了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方案,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内容,目标清晰,任务明确。

基础整治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推开。全省约76.9%的自然村启动了农村环境基础整治,2277个省定贫困村有97.4%自然村完成基础整治任务,村庄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遏止。

以点带面工作成效明显。2014年起,广东省先后启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省级示范村,连线成片整体建设示范片,涌现了一批像梅州梅县“山水梅县?客韵乡村”,蕉岭县“客韵寿乡”、惠州博罗“七星耀罗浮”等精品乡村,提升面上乡村建设水平。

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广东省级财政投入266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219亿元用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截至2018年年底,已累计支出186.8亿元,支出进度达85.3%。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总额达453亿元,较上年增长244亿元。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广东各地好招实招云涌,亮点精彩纷呈。

在资金使用保障上,汕尾市积极争取外出乡贤、在汕企业等社会力量和深圳对口帮扶单位的参与支撑;

在规划设计上,各地因地制宜,突出岭南特色。如珠海市与国内14家顶尖实操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顾问专家引导全市所有行政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整治工作紧扣村庄规划开展;

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上,各地好招不断。如潮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百名书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互比互学”现场会,县区、镇街近百名书记对近20个考察点进行现场学习观摩,互学互比;

在创新机制上,清远市独创美丽乡村申请创建制度,分“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乡镇”五个梯度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各地农村根据实际申报创建,破解建设完成后“重建轻管”“热情消退”问题,变“自上而下”的项目安排为“自下而上”的主动申报,使美丽乡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需求,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崛起示范之浙江“千万工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通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近期,习大大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引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三美融合”:生机勃勃实现超越

凭借美丽乡村风貌与民族风情,“中国畲乡”发展迎来新机遇。统计显示,2010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总收入7.3亿元,而2017年这一数据突破了54亿元。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下的浙江乡村,生机勃勃。目前浙江全省已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12个,一大批“脏乱差”的村庄变得“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焕然一新。

“千万工程”:持续接力升级美丽

浙江美丽乡村的崛起,靠政府“有为之手”与“有力之手”十余年不懈接力助推。

浙江“千万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2007年“示范引领”,1万多个建制村率先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2008—2012年“整体推进”,主抓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2013年以来“深化提升”,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学问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科学规划:融为一体“聚美”效应

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实践,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经验。围绕“景宁就是一个景区”的理念,当地先后编制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总体规划》《畲族学问总部规划》《国家级畲族学问生态保护区规划》等20余个重点规划以及畲乡小镇建设规划、畲学问体验小镇概念性规划。

浙江已全面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学问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四项专业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三)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乡村振兴让村庄找回了青春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坐落在上海南郊,位于奉贤区青村镇西南部,被誉为“中国黄桃之乡”,犹如一片“世外桃源”。村域面积1.99平方公里,农业发达,林地覆盖率高,水网棋布,农用地面积1448亩,林地面积445亩,水系面积307亩。吴房村是上海市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上榜“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正在打造四大片区,创意文旅乡村片区、现代农业种植片区、特色黄桃种植片区和花卉种植产业片区。


  2018年6月,吴房村启动都市田园改造。村民将承包地和林地、宅基地流转到村集体,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桃林逐步“纳新”,开展产业化种植,品种优化、管理规范的桃林产量提升。“黄桃+”产业链不断向深加工延伸,还带动文创产业发展,引入名人文创工作室,村居变成文创、农科园地。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乡村改造实现全面升级。手绘花墙、悠闲泊船、竹编小桥以及散落而不凌乱的各色小花,每一景都恰到好处。村民的瓶瓶罐罐、磨盘等农耕用具,被布置成了景观小品;一处洛书九宫图引来游览者驻足算一算;村里的一座百年老宅修旧如旧成为村史馆;村民议事厅、乡贤议事厅、党员议事厅、道德讲堂是村民自治共治的好去处。人在画中,诗在眼前。跳跃的鲤鱼、田间的蛙声与月下的灯笼,带来都市田园的独有静谧。

      从上海农村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和城市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地区高低的不同,对于奉贤区这种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将是未来的上海以及大城市的农村发展的很好例子。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