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重塑城乡关系 统筹发展空间

来源:??????2018/9/27 15:55:38??????点击:

  导读

  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共分十一篇三十七章。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该文件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什么?如何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如何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分类推进4类村庄?对于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提出了哪些要求?


  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共分十一篇三十七章。

  本规划以“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


  一、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先容,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撑保护制度。同时,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提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确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学问,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学问振兴。

  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促进乡村生活富裕方面,提出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



  二、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


  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

他强调,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工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三、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规划对此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5个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未来一段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需要保持在6亿吨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20年达到60%,2022年达到61.5%。未来5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增至每人4.7万元、2022年再增至5.5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到2020年提高到2.4,2022年提高到2.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到2020年增至28亿人次,2022年增至32亿人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四、分类推进4类村庄不搞一刀切


  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规划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4种不同类型,并明确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说,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突破区。

  城郊融合类村庄,积极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重点是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学问遗产统一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类村庄将加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并在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业。

  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乡村和因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解决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五、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重塑城乡关系


  针对《规划》如何对当前乡村发展态势进行研判,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我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

  从国内形势看,乡村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必然要求。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应对好村庄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学问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艰巨。

  对于《规划》提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原因,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规划》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从城乡融合发展和优化乡村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两个方面,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的新定位,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二是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延续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三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是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本栏目稿件来源:新京报

?本栏目稿件整理:林家镁   编辑:林家镁   审核:陈凯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