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06.08-06.14)

来源:??????2020/6/19 16:21:45??????点击:


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避免过多的人工干预,坚决反对各种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的盆景项目和形象工程

中国矿业报记者:请问周司长,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过去也有媒体曾报道过,干旱半干旱区曾经挖田引水造湖,人工过度修复,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这次《规划》如何把握和体现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呢?谢谢。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你提到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问题,目前在大家的工作实际和实践中确实存在,这里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大家坚持以习大大生态文明思想为引导,力争把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性贯彻始终。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在分析我国不同生态系统的时空布局、现状问题、本底特征的基础上,在《规划》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规划目标、总体布局、重点工程,以及任务举措、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严格保护、科学修复的要求。

下一步工作中,也是在落实《规划》的工作中,大家还将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生态重大问题研究,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自身机理,结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变化,开展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分析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重大的生态风险,同时要努力研究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办法。

二是要坚持保护优先。完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要按照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依法追究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要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的规划体系,并强化用途管制,要统筹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以及海域的各类保护线,要确保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利用,要逐步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坚决防止走“先破坏后治理”这条老路,要变被动的修复为主动的保护。

三是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岸带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针对目前各类生态退化和破坏问题,以及它们的损害和破坏程度,分别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各种修复和保护模式,避免过多的人工干预,坚决反对各种华而不实甚至哗众取宠的盆景项目和形象工程。

四是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注重自然地理单元连续性和完整性,还有物种栖息地的连通性,统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统筹陆地海洋、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游下游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五是要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禀赋条件和承载能力,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敬重客观规律,提升生态功能。


二、绿色矿山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集成

一、矿山边坡绿化做法和施工技术

在矿山建设中,经常伴有大量的开挖土石方,而这些土石方开挖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大量的裸露边坡,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失衡。由于这些工程所形成的边坡靠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根本无法恢复,因而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对边坡进行工程防护与生态绿化处理,以防止边坡破坏、水土流失,并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边坡绿化以种植草本地被为主,一般应选择耐干旱、抗瘠薄、根系发达、覆盖度好、易于成活、便于管理、同时兼顾景观效果的草本或木本植物。

根据不同地段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丛植、列植等绿化模式,尽量做到乔、灌、花、草搭配,形成不同景观的植物群落。

矿山生态修复及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的技术原则是: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边坡防护要考虑对整个植被进行逐步恢复,应以林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边坡景观和护坡效果。

选择植物种类时,要注意保持生物多样性,营建乔、灌、草、花、藤结合的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景观群落,有效增加绿量和绿叶面积,挖掘单位面积上的潜在生态力,提高叶面积指数。整个绿化沿线应注意立体空间上的线条变化和节奏感。

二、边坡绿化常用的几种施工技术

1、喷砼(绿色)技术

坡度较陡且稳定性较好的坡面,可采用此工艺。

工序流程:制作安装坡面锚钉及泄水孔 → 挂网(加强筋连接)→ 喷砼(绿色)→ 砼养护 → 拆除脚手架

2、喷混植生技术

又称为植被混凝土喷播技术。首先喷射不含种子的混合料,喷射厚度8~10cm,待第一次喷射的混合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紧接着第二次喷射经过催芽处理后的种子加入过筛后的泥炭土、腐殖土、粘合剂、木纤维、缓释复合肥、保水剂等搅拌均匀后的混合材料,即为营养基质层。

工序流程:清理坡面 → 挂铁丝网 → 风钻锚孔 → 灌浆固定锚杆→锚杆固网→喷混植生层混合料(土、水泥、有机复合肥、木纤维、保水剂、粘合剂等)喷附→营养基质及植物物种喷播→覆盖→喷灌浇透水→ 养护

3、客土喷播技术

包含厚层基材喷播技术。在坡面较陡的岩面或岩土面上,利用喷播设备将经过一定比例混合的客土喷射到挂有铁丝网的坡面上。

工序流程:坡面清理→局部地形修整→铺网→锚钉加固→基质材料喷播→植物种子及营养层的喷播→覆盖→养护管理

注意事项:将过筛腐殖土、木纤维、泥炭土、缓释营养肥、粘合剂、保水剂、水等混合材料用喷播机充分搅拌,然后通过喷播机将材料及种子送至坡面,喷附到预先固定在坡体上的铁丝网上。

4、液力喷播技术

又称无土喷播技术,是在坡度小于一般土壤稳定坡角且本身具有植物生长的土壤,具备了人工回填土后液力喷播完成植被建植和恢复的条件时,可采用液力喷播工艺。液力喷播工艺是将经过催芽处理后的种子加入过筛的腐殖土、木纤维、粘合剂、保水剂、缓释复合肥等搅拌均匀后,均匀喷射到边坡表面上,喷射厚度2~3cm。

工序流程:坡面修整 → 覆土或客土吹附 → 液力喷播 →覆盖养护。

5、植生袋法

利用边坡岩面本身的凹陷处,在凹陷处下部采用植生袋围堰,植生袋内装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耕植土、有机基质、保水剂、肥料,在围堰内填土,种植灌木为主;或在坡面外侧直接用植生袋梯形叠砌,形成一层植生袋面层,通过该植生袋内种子的生长来绿化边坡。

工序流程:植生袋灌注→ 植生袋堆砌 → 植生袋加固 → 养护

6、生态袋技术

北京门头沟从2005年在潭柘寺、王平等地区的煤矿废弃地、采石场和道路边坡开始试验推广,主要用于柔性挡土墙和边坡柔性防护。目前已在生态修复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施工流程:生态袋装土缝合—堆砌-卡扣+锚固定-播种栽植-养护

7、鱼鳞坑开挖技术

在条件许可的边坡,通过风镐或小爆破来开挖适当的鱼鳞坑,在坑内填土,种植乔灌木及爬藤类植物。

工序流程:风镐或小爆破成坑 → 槽内装填种植土 → 种植乔灌木及爬藤类植物 → 养护。

8、种植槽技术

在陡峭的岩质边坡面上,利用工程锚杆固定和钢筋混凝土梁板形成种植槽,在槽内的种植土上种植乔灌木及爬藤类植物。

工序流程:搭设脚手架 → 锚杆成孔、制作 → 钢筋混凝土梁板槽浇筑 → 槽内装填种植土 → 种植乔灌木及爬藤类植物绿化 → 养护。

9、生态灌浆技术

生态灌浆技术是沿用工程灌浆的一项技术措施,主要针对石质堆渣、卵石滩地等地表物质呈块状、空隙大、缺少植物生长土壤物质基础的区域。先用植被恢复基质材料、黏土、水根据一定的比例配置成浆状,然后对表层的植物生长层进行灌浆,通过灌浆起到稳定、防渗,并且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和肥力条件。

施工流程:坡面整理-制浆(黄土、粘合剂、保水剂、木纤维、种子等)、灌浆-覆盖养护

10、高陡岩石坡面柔性生态万向法

高陡岩石坡面采用柔性生态合成材料袋万向约束法施工,即使是垂直岩石边坡也能顺利完成地被重塑,而且还能防止浅层地质灾害发生。

施工流程:清坡削稳-挂网锚固-装土固定-防护措施-点播栽植-覆盖养护

常见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还有很多,如蜂巢格式技术、植被毯技术、钻孔法容器苗技术、保育棒(块)技术、生态笼砖技术等等。对于绿色矿山建设中,技术方法数十种,但是技术标准就一种:适合自己矿山的技术体系。


三、彭建等 |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

本文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发现: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

正文内容如下(有删减):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高效实践有赖于对其目标、对象、途径及区位的科学认知与设定。其中,目标是修复工作的引领性指南,对象是修复工作的基本指向,途径与区位则提供了修复的基本路径及重点地域。目标决定了对象与途径,修复目标不同,修复对象及途径必然相应改变;鉴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复杂性,区位识别可以更精准锁定重点修复区域。因此,修复目标揭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因果关联,修复对象指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内容,修复区位与修复途径则凸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布局路径,分别从为什么做(why)、做什么(what)、在哪儿(where)、如何做(how)等方面揭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图1)。 

2.1 修复目标——人类生态福祉提升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博弈过程,其结果既可能是权衡,也可能是协同;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终目标就是规避权衡、强化协同,在自然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工程、经济等多维度综合的主动人为干预,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强调可持续的福祉提升。“高福利、低消耗”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福利绩效定量表征了人类将自然资源消耗转化为生态福利水平的能力和效率,也直接决定了人类生态福祉的投入产出水平,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桥梁,则提供了生态系统外部性的内化途径,是从自然资源消费到生态福祉提升的核心过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则是一个人类生态福祉获取的反向过程,即面向人类生态福祉提升,调整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式,降低产业生态影响、推进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经济生态化),经济运行过程中强化流量资本的使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以生态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了人类生态福祉的目标重要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途径必然性,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明确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应落实在人类生态福祉提升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图2)。

2.2 修复对象——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

生态修复强调对受污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更新乃至提升。因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落脚点应聚焦于社会—生态耦合系统,而非社会系统或生态系统的单一要素。生态系统由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组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与人在空间上的辐合构成景观综合体,而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不同要素之间通过内在过程有机联系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格局);因此,在自然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驱动下,区域国土空间要素之间及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耦合,形成“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图3)。需要指出的是,“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要素格局,不仅指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布,还包括人口、产业、交通等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格局,更强调自然生态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在国土空间的辐合;而在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下,相比于过程与服务,要素及其格局无疑具有更加明确的量化方法及指标,更指向空间优化的源头途径。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既需要关注区域尺度“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机理,识别重点修复区域、流域、海域及其关键要素,又需要强调国家尺度气候变化、产业转移、国际贸易等全球化的影响,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高效的动态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象是人与自然互动下的“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多尺度社会-生态要素(及其空间辐合格局)。由于时空异质性对格局-过程耦合及其演变具有根本上的驱动作用,定量刻画不同尺度国土空间要素格局动态,是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前置条件。

2.3 修复区位——多尺度协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作为一种被动适应的、底线式的宏观生态系统管理途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对维系区域生态过程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源地、廊道、战略点及整体网络等关键生态要素进行空间位置及范围识别、人类活动管控、生境恢复及提升,能够有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地域,被视为统一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空间途径。不同尺度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不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要点相应有异。国家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既需要按照生态环境基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整合特征差异,明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相较而言,国家尺度更侧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战略性指引;省级尺度起着重要的上下承接作用,关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协调性部署;市县尺度则承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具体实践,强调上级目标的落地性实施;国家、省级、市县三个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互为依托、彼此协同,才能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图4)。此外,特定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考虑研究区的本底特征,还需要考虑研究区周边一定范围缓冲区域对本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的影响,即生态系统服务的域外效应。

  

2.4 修复途径——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

一般按照人工干预程度,对生态修复进行层级划分,可简单划分为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整治、生态系统保护三大层级;人工干预程度越高越高,修复层级越低。

如图5所示,对于特定范围的国土空间,从时间序列来看,近期无疑强调人工措施主导下的中低层级生态系统重建、整治,中期关注中高层级的生态系统整治与保护、突出对人类活动的约束,后期则以高层级的生态系统保护为主、注重让自然做工;从任一时刻的时间断面来看,则存在重建、整治与保护多层级共存的情形,尽管不同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重要性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这一特定国土空间,在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尺度下,所承担的生态修复职能紧密关联又有所差异。而面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多层级修复的时间动态性、空间异质性、尺度关联性,使其协同过程中可能难以同时实现各层级的最优,需要综合权衡生态修复的需求、技术、成本等约束,寻求多层级整合的次优解。

 

3 结  语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对象为人类与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作用下耦合而成的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及其空间辐合格局),强调对空间格局的动态修复,而非局限于当下的静态要素或者单一过程;修复途径上要注重多层级协同,强化系统整体次优,而非短期、局部目标的单一层级优化;修复区位的识别强调多尺度关联的生态安全格局途径,注重战略引导与落地实操相结合;生态修复的“最终成效”应是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人类生态福祉的实质提升(图6)。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有效推进,与社会-生态系统演化密切相关。聚焦人地耦合关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强调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关键问题识别,布局生态安全网络、维护生态安全,进而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以人类福祉提升为目标,综合社会需求、(生态)工程技术、修复成本等约束条件识别重点地域,多层级协同修复。


四、张建军等 | 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哲学思想

本文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哲学思想缘起、核心观点、引导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引导。

正文内容如下(有删减):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是考虑不同尺度范围内的生态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完备,或激活区域内生态潜力依靠生态系统本源力量自我恢复,或借助人工手段优化国土空间要素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如何理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内涵,是保障其作为国家宏观重大战略举措顺利实施的有利基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其基本内涵,“以和为则”。具体而言,要保障其预防性功能,“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不仅仅限于发生的生态系统危险的区域,对于即将或者可能即将发生的区域也应给予足够重视;要保障其整体性特质,“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考虑国土空间是一个综合有机整体,各国土要素要在修复过程中服务于同一修复目标;要保障其平衡性原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各国土要素的均衡设置布局,互为补足;要保障其辩证性,“动静有常、和谐适度”,强调各国土要素的客观本质,要注重要素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个体联系、连结、产生和消失等方面去考察要素的功效和适度搭配。不难看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已经充分体现出古代哲学思想,很好地融入了现代发展思想,而实现这一人类发展的宏伟目标,需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采用适合这种规律的方式方法。

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哲学思想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就是绘制“大象”的过程,那么就需要掌握“形聚成象、象至无形”的科学规律。

(1)“万物合一”之道——“集系统”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系统性修复,是对系统内全要素的整体性修复,即使针对单因素主导的生态修复,也要充分考虑其它因素在整个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2)“六合相位”之道——“拓空间”

“六合”是指上天、下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指万物生存的立体空间,这与中国土地管理学家普遍赞成的土地概念一致,即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拓空间”之道,既不可单看一维要素,也不可单看二维关系,而应将生态修复对象和内容拓展到地上、地表和地下,形成延展三维的立体修复。

(3)“溯源穷宙”之道——“衔时律”

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而言,只有遵循发展规律,才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决生态环境受损问题,而这规律来源于历史演变,其富有时代特征。但生态修复的过程不可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将既定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的过去本源、现在表征和未来美景充分结合,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认知和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切不可不问病史盲目用药,违背了治愈本道。

(4)“辩证施治”之道——“择愈法”

辩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即认证、识证、治证的过程,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之道与中医治病相通,是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知行合一的具体应用。初级的或传统的生态环境治理多表征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实现“指标达标”为目标,不免导致短期的生态效益。那么就需要注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病”和“证”不同,治病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指标达标”,而应聚焦于如何辩“证”以及据“证”施法,系统诊断生态环境发生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并施以切入的治疗方案,亦既“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法”。

(5)“生克相惜”之道——“创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提出了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海”是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组分,他们之间的构架、结构、布局、联系以及优势条件等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抑制,而这组分的生态修复需要处在内外开放系统进行,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修复,以实现共生环境的建立与维护。

三、国土空间修复的“术”哲学思想

若想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大象”终极目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需要考虑以何种“术”来解决总体和个体的关系、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维度与衔接的关系以及发展与机遇的关系,而这“术”就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方式、方法、机制以及制度。以“术”卫“道”,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础保障和实现路径。

(1)顺“势”之术

世间万物均有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也均有利于各自发展的优势和趋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有系统的无序或非有序状态,通过“辨”势、“造”势和“用”势,祛除生态环境的病灶,以推动系统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发展。因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首要之术就是要获取不同尺度下的“势”,以切中修复时机、方向、方式和力度。

(2)渐“段”之术

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持续利用拓展至生态活动,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则是控制、消除已暴露和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至调整、优化、提高空间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过程是由人工恢复逐步到自然恢复的循序渐进多阶段过程,具体需要经历“消除干扰威胁——调节环境背景——优化物种结构——提升系统功能——促再野化进程”五阶段,对应不同的主导修复手段和方式。此外,不同发展条件和状态的地区对各阶段的反应和时效不同,但都必须聚焦“两底、一核、一景”——无威胁和调基底(底线和底盘)、提功能(核心)、自然化(愿景)(图1)。

 

(3)宜“境”之术

和中医理念类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宜“境”之术亦是依据不同的情境情况用不同的修复的方式方法,需注重因时、因地、因症制宜,并非千篇一律,即辨证论治的修复方式方法。切实从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表征考虑,剖析问题发展的阶段,究其问题本源,明确国土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关系,确定采用的主导修复方式(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两者结合)和修复力度。还需要根据不同生态现状区(多尺度)和不同的生态系统(多功能),用宜“境”之术解决其“证”。

(4)量“流”之术

人为因素打破平衡的情况屡见不鲜,产生了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生态修复的过程也理应是动态的修复。因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灵魂载体是“流”,观测、衡量和巧用“流”类、“流”量、“流”速、“流”向可以推进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例如,城市绿地的连通布网,其实质就是通过生态流平衡来阻隔和削弱灾害性非生物过程的水平和能力。

(5)优“效”之术

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之根本。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潜在威胁,因此,不仅要考虑发展现状,还要借用中医哲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即提早消除潜在威胁,系统实现从消除威胁到功能调节、再到生态安全,最终创建美好生境的最优效果。不同背景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恢复手段均需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发展规律,人为干扰仅限于消除潜在威胁、摆正修复方向、支撑自然恢复,切不可强调浅层、表象、一时的生态效果。因此要有节度地、预见性地进行人为干扰,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即可减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压力,又可以实现最优修复效果。

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道”与“术”哲学逻辑与应用

4.1 “道”与“术”哲学思想逻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与“术”,是国土空间修复事业的两个维度——道是生态修复的思想论,即引导纲领,术是生态修复的方法论,即实施路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与“术”哲学逻辑正如中医四季养生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需要掌握四季交替规律,应时养生,才可以促万物之健康生长。道术相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才能够取得效率高、效果佳、效用强的结果;有道无术,则会导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不易落地或落地后效果不佳,功效减半;有术无道,容易导致该项事业盲目实施,毫无章法,反反复复,不见效果。因此,有“道”无“术”、有“术”无“道”,均会从不同程度上停滞生态修复事业,需要按照生态系统发展规律,“道”、“术”结合,力求生态修复效果的永续性和稳定性(图2)。

4.2 “道”与“术”哲学思想应用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是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高效地完成此项任务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思想和合理的实践方法。因此,要通过“道”、“术”相宜以推动当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生根、发芽、成长和永续。

首先,明确生态修复的系统认知与体系设计。要有整体观、空间观、时间观、本源观、和谐观,将多要素、多系统、多目标的生态修复任务已经纳入同一国土空间内,以要素间、系统间、目标间的动态关系为切入点,注重联系他们之间的网络信息关系,即注重“流”的变化,具体可以为土地利用、能量转化、生物迁徙等乃至其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例如水土平衡关系的修复。

其次,明确生态修复的尺度转变与衔接方式。将修复的参照标准、阶段目标适时、适度地动态化,既要考虑过去发展规律,也要考虑因观念认知、技术水平、战略调整变化而带来的现实和未来要求的变化,还要考虑宏观大系统、中观子系统和微观单元,同时贯穿认知和应用“流”的转变和表征形式,例如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力的抵抗能力恢复。

第三,明确生态修复的阶段划分与措施布置。要充分考虑人工修复、人工—自然修复、自然—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等大阶段的划分与交替关系,逐步消除外界威胁,弱化人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以推进向生态安全、景观功能、自然化的依次演进。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修复措施,特别是对于本底优劣势条件的合理应用或规避。例如重金属污染区的生态修复首先要消除威胁,然后通过人工和自然修复手段提高其系统功能。

五、结  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哲学思辨是中国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认知。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有力推进在生态修复道路上走快步。本文充分借鉴儒家、道家、中医等哲学思想,辅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分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道”与“术”,并从相互关系剖析了两者的哲学辩证逻辑。当今的经济快速发展,不免过分强调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容易造成另一个极端问题的出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始终是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事业的指南,但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从生态系统本身出发,用科学的“道”、“术”哲学思想来引导,强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功能性、协调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永续发展。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