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中地原创

原创 | 农田建设“高标”却不“高产”问题的浅析

来源:??????2021/3/19 17:05:08??????点击: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习大大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2021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较往年增加25%,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建设任务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衔接、前期工作准备、项目后期管护等环节未能真正有效糅合成一个整体,建设效果未能最大化,已建项目区内仍存在较多的弃耕、撂荒现象,农田虽建“高标”却不“高产”。


一、成因分析
1、配套资金投入不足

以广东省为例。至2020年,全省大多数的市、县(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标准仍停留在财政资金补助1500元每亩的水平,少有配套相关建设资金或整合其他涉农资金,相对于江浙一带3000元每亩的建设标准,整体水平明显偏低。有限的投资无法完全保障项目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及科技推广技术应用的需求,容易造成投资分布不均等问题。导致部分项目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却达不到相关的建设要求,落实后效益不明显,耕地质量及农业生产水平得不到提升,群众反响较差。

2、前期工作不扎实

地方政策变化、部门衔接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期缩减。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致使部分地区在潜力摸查、选址确认阶段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民意调查、征求意见等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项目选址不合理、群众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重立项,轻调查”,前期工作不到位、不扎实,造成专项资金投入的亏损、浪费,甚至影响到国家,各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3、管护工作开展难度大

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缺少具体的设施管护措施以及配套管护经费。责任制度难以落实,新修、整修田间交通水利设施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损毁后得不到及时修复,极大影响项目区内群众的耕作积极性,并由此引发“人不管、地不产”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愈来愈多的高标准农田被撂荒、弃耕,高标准农田建设最终只是流于形式。

4、地力培肥方式单一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项目区内的交通水利设施可改善农田灌溉、排水条件及耕作便捷性,但无法快速提升原有的基础地力,仍有较多的已建高标准农田需靠化肥投入以保障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相较其他地力培肥方式有成本低、产量提升见效快等优点,但单一施用化肥而不辅以其他培肥手段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有害重金属沉积、农田生态破坏等问题,以至于农田地力、土壤质量逐年下降,农作物安全与产量也颇受影响。


二、解决办法
1、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

提高中央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是解决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不足问题最快捷的途径。除此之外,各地区政府更应加强与农、商之间的协同合作:于农,在高标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专业大户、特色农产品企业等团体增强主人翁意识,允许自愿投资投工,并加强相关资本的管理,切实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商,积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的投入,如《河北省引导社会及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提出的“先建后补”方式,大力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社会及金融资本建设高标准农田。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开创全社会均可参与其中的高标建设新局面,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筹资的有效途径。

2、前期工作稳扎稳打

应优先解决“重立项,轻实际”的认知问题,主管部门需把握好质量关,科学合理实行倒排工期计划,强调规划设计工作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而不是一味求快;另一方面,各参建单位需加强沟通衔接,确保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摸清项目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及当前发展现状,了解当地的生产、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真实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选址、选材、选方案。

3、切实加强后期管护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仅是对各地区的一项考核任务,更是与当地群众利益及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项目竣工验收并不意味着工作的彻底完成,政府部门需做好引导工作,加强管护工作宣传,强化群众主人翁意识;明确管护原则与依据,因地制宜地制定管护措施;配套管护人员与资金,开拓管护资金的筹措途径;切实做到建好,用好,管好,是高标准农田持续高产的唯一捷径。

4、提高已建项目的耕地质量

由于历史原因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地力等级低,甚至撂荒、弃耕的情况屡见不鲜。为提升现有耕地的利用率,解决良田资源浪费问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耕地提质改造工作。农业农村部《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考核标准明确提出:在高标准农田上可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单一措施或综合措施,使建设后的耕地等级有所提升。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施用土壤调理剂、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水旱轮作、耕作层深松深耕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而对于撂荒、弃耕的高标准农田,参考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引导意见》,可通过坚持对撂荒耕地的分类引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快设施建设、规范土地流转、加强引导服务、加大宣传引导等方式遏制撂荒现象,使得耕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总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土地整治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升耕地质量及保障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高标准农田的宝贵价值,避免“高标不高产”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参建单位要改变“重立项、轻实际,重建设、轻管护”的错误认知,要吃透政策,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把控方向,切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董庆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的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6).

赵志坤,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在哪?[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杜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9(26).

李金泉,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家科技[J],2020(7).



编辑概况

曾家艺,广东中地企业清远分企业项目经理,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估及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设计的相关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


?注意:非营利性质的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性质的转载请联系版权人。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