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11.16-11.22)

来源:??????2020/11/26 8:56:20??????点击: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丨江苏省江阴市“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

正文如下:

一、案例背景

江苏省江阴市拥有35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13条入江河道,是联结长江水系和太湖流域的重要通道,对常州、无锡等苏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沿江大开发的背景下,江阴市长江岸线过度使用、土地超强度开发等问题日益显现,高峰时期曾开发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长江岸线,有3个沿江化工园区、12个危化品码头,沿江1公里范围内土地开发强度超过50%,有4条入江河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

面对高强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严峻挑战,江阴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提出了“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的“三进三退”护长江战略,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旧城改造、综合开发等措施,建成了“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的城市“生态T台”,形成了滨江公园、城郊湿地、环城森林带、沿河绿道等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增值外溢,走出了一条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生态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之路。

二、具体做法

一是还江于民,推进滨江临水岸线生态建设。江阴城依江而建,因江而兴,但江阴主城区的长江沿岸被大量生产占用,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造船厂、江阴市龙头企业振华重工、港口集团等分布其间,“千年古渡”黄田港早在北宋时期就是江阴与长江北岸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江阴市民长期以来临江却不见江、滨江却不亲水。2018年底,江阴市按照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对主城区沿江区域实施了整体搬迁,近6公里的生产性岸线全部退还为生态岸线,对临江的原扬子江船厂、黄田港、韭菜港、煤栈堆场等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了750亩涵盖科普示范、亲水广场、环城绿道、滨江湿地等功能的滨江公园体系,昔日塔吊林立的长江岸线变身为美丽的江阴“外滩”。

二是还湿于民,提升长江岸线水环境自净能力。窑港口区域是江阴长江岸线中唯一保留的天然滩涂,涉及沿江岸线12公里,是江阴、无锡、常州三地城市饮用水的取水口。随着沿江区域的无序开发,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有98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和小型修船厂,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2017年开始,江阴市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划定并规划建设窑港口生态湿地保护区,沿江恢复了近7公里的天然芦荡和湿地灌丛岸线,提升了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关闭、整合家庭式畜禽养殖场并异地修建环保型规模化养殖基地,对周边企业进行控源截污,扩展湿地缓冲区,提高入江河道的水体水质。新建了长江鱼类产卵场、鱼类栖息水道、增殖放流点野化基地和水生态修复浮岛,推动长江渔业资源恢复。新建了长江生态缓冲林、营巢林、砾石滩、草本沼泽等,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乡土留鸟的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三是还绿于民,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坚持“抢救性复绿”和“大规模增绿”两手齐抓,编制并落实《长江(江阴段)沿岸造林绿化建设方案》,按照“断带补齐、窄带加宽、次带提升、残带改造”的原则,推进沿江地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建设总面积83平方公里的环城森林公园,涵盖观山、秦望山等五座山体和周边地区,与北部长江、中部运河共同构成江阴城区的绿色生态屏障。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对废弃宕口、已破坏山体等进行生态复绿,仅在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就复绿山体170亩,完成成片造林3000亩,建成绮山森林公园;完成秦望山建材矿区、稷山滑坡地质灾害等12个治理工程,累计复绿面积460余亩;对于连片种植空间有限的区域,做到深挖潜力、见缝插绿、宜栽尽栽,构筑更多自然景观、滨水绿带。

四是还河于民,恢复江南水乡古城韵味。江阴锡澄运河紧邻老城区西侧,从宋代起就是沟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主要水上运输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运河原有的交通运输、联结水系等功能逐步弱化,但沿河的高强度开发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凸显。按照“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江阴市启动了以“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于2016年在城区外新建了联结长江和太湖两大水系的运河,对老锡澄运河两侧的旧厂房、旧村庄等实施异地搬迁,建设了长约4700米的锡澄运河公园和应天河公园,在为市民提供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将东部的老城区与西部的老郊区连为一体,恢复江南水乡的古城韵味,还市民以碧波荡漾、一步一景的古老运河。

五是多措并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片区综合开发等措施,在生态修复及周边区域配置合理比例的商业、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促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外溢,实现区域土地的经济增值。江阴市收购了沿江的原扬子江船厂、黄田港码头等土地650.39亩,拆迁房屋14.7万平方米,大部分规划为沿江滨江公园、公共设施、城市绿化等,同时储备了部分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能够覆盖土地储备、房屋拆迁和生态治理等成本,实现生态修复成本内部化。在生态产品供给区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依托绮山应急水源地项目,修复并建成绮山郊野公园,规划建设集旅游、养老、居住于一体的康养居住区;在周边10公里范围内种植苗圃300万平方米,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玫瑰种植园,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促进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19年,江阴市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意见》,将永久基本农田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并对水稻田、公益林地、重要湿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提高补偿标准,重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社会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等,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优质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

三、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向好,持续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随着长江大保护重点工作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的深入推进,江阴市城区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19%,建成了1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保护区和3个水源地保护区,全市湿地面积达到9886.7公顷,约占辖区总面积的10%;窑港口湿地保护区自然恢复了1400多亩天然芦苇荡和湿地灌丛,区域内芦苇、菖蒲等植物生长茂盛,白鹭、鸬鹚等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已成为长江鱼类、迁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产卵场,形成了独特的“千亩芦荡、一江碧水”的长江自然湿地景观。2019年,江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升为72.9%,全年重污染天数首次“清零”,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13.6%,比“十二五”末期降低了37.4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江苏省前列;全市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于地表Ⅲ类的水质比例达到77.8%,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建成了日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的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为城市饮水安全和水生态产品的供给提供了双重保险。

二是景观向美,持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江阴市已主动将沿江的生产性岸线,从江苏省政府要求的23.4公里压缩为17.46公里,退出的生产性岸线全部用于生态修复,已建成的滨江公园体系由船厂公园、鲥鱼港公园、韭菜港公园、黄田港公园等串联而成,连同原有的芙蓉湖公园、要塞森林公园、鹅鼻嘴公园、望江公园等,从东到西形成了沿长江岸线的八个开放式公园。已建成的30公里江阴环城绿道一期工程,串连城区公园、长江岸线和运河,将山、水、林、江、河等连为一体,形成一条环绕江阴城区的“翡翠项链”,极大地提升了江阴城区的山水品质。

三是机制向稳,持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江阴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对永久基本农田、水稻田、蔬菜地、公益林地、经济林地分别按照每年每亩100元、450元、100元、200元、1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重要湿地,分县级、市级、省级及以上三类,按每年每个8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三个档次进行补助;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村(社区),综合考虑土地面积及常住人口等因素,按照每年每村(社区)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三个档次进行补助,促进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以“高端产业进、低端产业退”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产业用地亩均效益,带动生态修复区域的土地增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外溢。主动融入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生活圈,积极发展以长三角腹地为服务对象,以生态旅游、平台经济、枢纽经济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学问”等生态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实现“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内在价值。


二、安徽五年内将试点10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据了解,安徽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将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助推乡村振兴。

在开展农用地整理方面,安徽省要求试点乡镇政府要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实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成片未利用地开垦,统筹推进低效林地草地园地整理、现有耕地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减少耕地碎片化,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整治区域内新增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应及时更新上图入库信息资料。在农用地整理中,确需调整零散林地的(属已退耕还林的或连片1亩以上的林地除外),要按照林地面积不减少的要求,在整治区域内做好林地补充。

在推进建设用地整理方面,安徽省要求试点乡镇政府统筹农民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强化增减挂钩项目管理,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提升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建设用地整理中,要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历史学问元素,不得违规侵占林地。

此外,安徽省还要求试点乡镇政府要保留村庄特有民居风貌、自然景观、乡土学问,结合当地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废弃矿山治理、污染土壤修复、农村垃圾与水环境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乡村国土绿化,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设美丽乡村。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