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每周动态 | 乡村振兴(04.23-04.29)

来源:??????2019/5/6 8:54:09??????点击:

一、政策导向

社科院发布《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简称绿皮书)。

绿皮书指出,2018年我国农村和农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乡村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消费环境持续改善,促进了乡村消费市场较快扩大。


一是农村消费较快增长,成为稳增长的积极力量

二是农民扩大消费倾向更高乡村消费较快增长主要是农民消费支出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是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民消费较快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提高消费水平更加迫切,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定增加,且具有普遍性,这让广大农民尽快提高消费水平成为可能。比较而言,农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不同群体居民消费改善具有收敛性,农民消费结构变化与城镇居民具有相当大的相似性;

四是农民居住消费支出增量最大,作为农民消费的新增长点明显。

二、学术研讨

(一)周扬等: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

周扬等人立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维度构建了度量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划分了乡村地域类型,明确了分区发展途径。认为地理环境是乡村地域类型分异的决定性因素,资源禀赋状况是乡村地域分异的关键因子,人文和经济因素在乡村系统转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综合评价,得到我国综合乡村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低水平区、较低水平区、中水平区、较高水平区和高水平区。

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除湟水谷地和柴达木盆地以外的地势第一阶梯及其外围地区;

较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天山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滇西边境地区以及除滇中盆地和贵阳盆地外的西南喀斯特地区;

中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河西走廊-北疆、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区、内蒙古中部、南方山地丘陵区、四川盆地外围;

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华南地区(珠三角除外)、长江中下游平原(长三角除外)、黄淮海平原(京津除外)、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


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划定我国乡村地域类型的11个一级区和45个二级区。


(1)新疆区(Ⅰ),包括新疆北部、天山山区以及天山南麓塔里木河地区。未来,该地区在巩固现有特色农业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应强化推广节水保育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同时积极推进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强化区内区外联系和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

(2)青藏高原区(Ⅱ),包括西藏、青海、南疆、四川西部等地势第一阶梯及其外围过渡地区。应禀持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后发优势,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学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型产业的发展,走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注重减灾与减贫的有机结合。

(3)内蒙古高原区(Ⅲ),包括内蒙古中东部的乌兰察布高原和锡林郭勒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应在生态保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现代种养殖业和草牧业的发展、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4)东北区(Ⅳ),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乡村发展亟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5)黄土高原区(Ⅴ),包括山西、宁夏南部、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和甘肃东南部地区。未来,乡村发展应着眼于强化生态保育,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借助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继续开展沟道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同时借助气候变暖趋势,积极探索“一季变(改)两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设施畜牧业等,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强化乡村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镇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6)黄淮海平原区(Ⅵ),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河南、河北两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地区,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冲击而成,光照、热量、水土资源等要素匹配良好, 地势平坦开阔,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交通条件较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现代农业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其作为全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的地位。

(7)东南沿海区(Ⅶ),包括长三角和浙江省、福建省等农村地区。作为城镇化优化开发区域和农业重点开发区域,在现有的乡村发展基础上,该区应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优化城-镇-村空间格局,推进乡村地区产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推进区内和区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都市型、高品质的多功能产业,提升要素资源的效益和效率,走产业生态化乡村振兴道路。

(8)长江中下游区(Ⅷ),包括湖南省、湖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安徽南部地区、河南南部部分地区、南岭地区和桂北山地区。亟需强化土地整治、优化开发格局,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服务于与产业多元化发展和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9)华南区(Ⅸ),包括广西中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区、南岭山脉以南的广东全部和海南省,是中国的热带作物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强化珠三角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10)四川盆地区(Ⅹ),包括陕南地区、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分和湖北西部地区。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本区乡村发展应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强化对外交通联系,发挥成渝城市群对区域乡村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既满足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也为城镇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11)云贵高原区(Ⅺ),包括云南和贵州两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部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少数民族集聚地,本区乡村振兴旨在生态保育的基础上发挥民族特色、学问特色、物种优势,加快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生态旅游业,依托乡村旅游业振兴农村经济。同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农业中小型机械,强化城镇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区域性优质高端农产品市场体系,提升农民技能和收入水平。

(二)李玉恒等: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典型案例剖析

1.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

作为德国最大的农业州之一,巴伐利亚州的城乡等值化试验推进了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相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巴伐利亚州的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以及保留有乡村结构的地区,包括通过细碎土地的合并与整治来提高农业及林业生产条件、乡村更新、为村镇建设释放土地空间、乡村景观格局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整理、特殊农作物田块整理以及高山草地与林地整理。

巴伐利亚州政府制定的《巴伐利亚州乡村更新纲要》,强调乡村土地整理中的产权调整、田块合并及规划编制的重要性。规划的制定由乡镇政府和参加者协会通过多部门的合作以及居民参与共同制定。

2.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极大促进了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他们放弃了大面积种植水稻,转而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先后整村推进实施了三个发展项目。首先是始于1961年的种植新梅与栗子运动,以此来减少农民工作量并增加收入。其次是1965年启动的新人格组合运动,聚焦于民众的学习与提升。1969年欧亚马村开始实施新天堂社区运动,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并减少年轻人的流失。

鉴于欧亚马村的成功经验,1979年大分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实施“一村一品”运动,鼓励农村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政府设立专职部门,支撑农产品生产和特色产品研制。同时,政府还开设人才培训班为“一村一品”运动培养优秀人才,打造属于农村自己的品牌并进行推广。

三、地方实践

(一)广东乡村振兴,向浙江学习什么?

浙江“千万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3—2007年“示范引领”1万多个建制村率先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

2008—2012年“整体推进”,主抓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

2013年以来“深化提升”,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学问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2003年以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期间,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性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工作部署,表彰工作先进县、示范县。

科学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规划引领建设。浙江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学问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比如,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浙江提出“中心村”主要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吸引人口集聚、辐射周边村庄;“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异地搬迁;“历史学问村落”主要实行保护修建,促进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与村庄融为一体。

把科学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实践,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经验。

二是坚持稳扎稳打。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不搞一刀切、大拆大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两个前置性工程,做到位才可避免工作反复,可以此为“先手棋”,推进全域性整乡整镇整治。

三是坚持群众视角。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学问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显势,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明月村:凭什么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一个古老的村落,723户2218人,守着7000亩雷竹、3000亩茶田、两口古窑,过着制陶、种茶、农作的平常日子。明月村,这个位于唐宋茶马古驿蒲江县甘溪镇,以陶学问为主题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凭借其独特性和包容性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学问产业示范园区和四川省成都市的重大旅游项目,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国内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中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


1.产业融合

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路径,明月村依托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学问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形成雷竹、茶业和陶艺特色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向学问创意、乡村旅游跨界发展。明月村培育引导村民开设民宿、客栈、茶社、特色餐饮、体验农庄等,拓展挖雷竹笋、采茶、采果等农事体验,开发手工茶、花果酒、雷笋干等深加工农产品,充分挖掘陶艺、染织、编织等民俗学问魅力,推动农业与学问、旅游、传统手工艺等产业深度融合。

2.生态为基底

生态本底是乡村振兴重要支撑,明月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生态作为最重要考量,在新村建设中,注重保护原有林盘资源和地形、水系特征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态宜居。明月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两大措施:

第一,制定“环境保护与补偿”制度,修复自然本底。

规划先行,梳理明月村的乡土风貌与生态基础设施,划定明月村的乡土风貌与生态保护区,包括林地、水域和风景田,并配套相应的风景补偿机制。村民以自愿的方式选择是否携自家土地加入保护计划,参与者还可以得到技术支撑来实现土地与种植方式的生态改良,以及农产品的文创开发,并依托旅游实现高附加值的体验经济。

第二,建立基于整村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推行垃圾分类。集中居住小区内各家门前的小菜园就是天然的厨余垃圾处理场,利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种植蔬菜,用生态的方式控草控虫,既改变了自己的餐桌,也是耕作技能的实践和积累。将剧毒农药的包装分类处理,让居住环境更安全清洁,也利于村民自身的健康。

3.持续力量介入

明月村设计出一套多元参与、相互制衡、健康发展的乡建制度:从政府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组,统领村子的规划和招商,引进一批新村民成为双创(乡创文创)引擎,老村民以出租房屋、在地创业、村内就业等方式加入到乡村发展建设中。

新村民有两套进村方案:

一是改造院落,租赁农民闲置的宅基地,引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艺术家,提供改造补贴。

二是自建房屋,调剂汶川,庐山两次大地震震后建设指标到明月村,规划为40年产权的商业用地,将187亩国有建设用地划分为17个大小不等的地块,通过土地招拍挂手续引入多元的社会资本。

4.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主要有三股力量:政府(公权力)、专业者(规划师、建筑师)、新老村民。

“社区营造”分为五大类: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