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土地整治“华山模式”探析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虾香,路边的大型户外广告牌标示着首届中国(潜江)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暨第八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开幕的消息。每当这个时节,大街小巷、路边棚子里到处都是排队吃虾的红火场面。
农业部发布的《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湖北小龙虾养殖规模、种苗繁育、电商销售等均居全国第一。中国粮油学会授予潜江“中国虾稻之乡”称号。虾稻生长离不开土地,潜江市如何通过土地整治,修建标准的“虾稻池”,达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地增多、粮增产、田增效、农增收的目标?这里有何经验和启示?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企业自主整治土地的“华山模式”
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企业是小龙虾生产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畅销欧美市场,仅“甲壳素”深加工项目一项,就至少需要40万亩的龙虾产量供应。由于品质要求高,华山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标准的虾稻基地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材料,以满足其生产需求。此时,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正好与其发展思路对接。国家无条件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整治,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随着龙虾产业的不断升级,一家一户碎片化经营难以发挥规模化效益,华山企业也需要投入资金对生产农户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效果。
于是,国土资源部门转变过去土地整治项目建、用分离的管理模式,把规划权、建设权、监督权交给企业和群众,国土资源部门重点把好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选择关和资金使用监督关。华山企业有了土地整治的自主权,在国家对土地整治标准投入的基础上,又加大资金投入,减少中介和施工企业营利等环节,按企业发展规模和生产需求进行土地整治,使企业实施更好的发展,形成土地整治的“华山模式”。
潜江市熊口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徐青告诉记者,华山企业所在的熊口镇,是个地势低洼的地方,过去俗称“水袋子”,一下大雨就淹。2013年,国家投入1381万元,对熊口镇赵脑村、瞄场村进行土地整治,建设总规模达652.15公顷。华山企业也投入了4000多万元,按40亩一个单元的模式打造高标准的虾稻生产田块,配套泵站更新、沟渠疏通。至此以后,连续3年,熊口的土地整治项目经受住了大暴雨的考验。徐青说,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国土资源部门根据企业需求,充分敬重企业意见,光对接会就开了不下5次。
站在由华山企业花费数十万元打造的观景平台上,40亩一个的标准虾稻田块由近及远向外不断延伸,田块之间有些高低相错,刚插下去的秧苗泛出绿绿的青色,道路相联,沟渠互通,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赵脑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洪感慨地说:“赵脑村能有今天,真是要好好感谢国土资源部门,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撑,大家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过去的田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水利条件没有现在这样好,土质标准也没有现在这样高,许多是低产的冷浸田。通过土地整理,把过去的田坎、田埂、荒地,还有一些老渊塘全部平整到位,一般农田全部改成了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增加耕地有3000多亩哩。”赵常洪对一望无际的农田如数家珍。
“三权分置”下的合作共赢
华山企业成立于2001年,正是原产美洲的“克氏原螯虾”在我国进入人工养殖、小龙虾产业开始走红的阶段。以出口外销为导向、并随产业一起逐步壮大的华山企业,十多年来为获得稳定合格的货源,尝试了“企业+基地+农户”、土地托管、“统一养虾,分户种稻”、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合作令多方受益。
华山企业积极谋划稳固可靠的原料基地,潜江市国土资源局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二者不谋而合。2012年6月开始,在潜江局的引导下,企业与熊口镇赵脑村农民协商“迁村腾地、整体流转”方案,经多轮次反复征求意见,最终与全村616户农民中的585户达成土地流转协议。企业以1元/平方米的价格租赁农户土地经营权,进行大规模连片整治。
华山企业董事长漆雕良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当初面临的“几难”记忆犹新:“确权难,对每家每户分散的田块一一仔细丈量,确定面积;土地整理难,化零为整、抹平高低,配套道路、电力、涵闸等,企业投入4000多万元;迁坟难,近900座散布在田间房后的坟头,全部迁至20亩划定区域,设立公墓。”
最重要的还有“一难”,就是对于不愿流转土地的31户农户,将每户原先的散碎田块,按等面积相对集中到一个整块,由企业负责复垦平整后再交给农户自由耕种,这样既提高了耕地质量,也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耕作。
2013年底,“迁村腾地、整体流转”工作终于大功告成。赵脑村流转的1.2万亩土地中,实际耕地面积为7550亩。经过规模化、标准化整治后,耕地面积达到10942亩,新增3390亩。除用作育秧、育虾苗等用地外,“虾稻共作”的面积可达10602亩。华山企业以40亩左右为标准田块,整理出适合“虾稻共作”的260个生产单元,再向农户发包,每年1.1元/平方米(其中0.1元作为合作社技术培训和公共服务等经费),期限5年。在优先满足赵脑村138户农户的承包要求后,还吸引了周边农民承包,共发包189个标准单元,其余由华山企业经营。
同样还是那片土地,种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变成现实,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新型经营体制。土地的所有权在集体,承包权在农户,经营权在企业,在三权分置的情况下,农户成为统一经营模式下的二级经营主体。
在马于林家庭农场,63岁的老马告诉记者,他家有4口人,家有承包地12亩,现在承包了一个40亩的虾稻池,第一年投资苗种花了2万元,电机、网片1万元,饲料5000元,2015年纯收入就达到10万以上,打了没施农药的水稻3万多斤。
马于林从家庭农场简易房中拿出去年种的半袋稻米对记者说:“过去光种水稻,一亩产量可达千斤以上,现在养虾以后,由于不能打农药,水稻的产量要低几百斤,但是口感与味道要比以前的好得多。”
与此同时,合作社作为服务主体和经营主体也加入进来。赵脑村现有两个合作社:一个叫“服农”农机合作社,由华山企业、村集体与当地拥有农机的农户共同组建,华山企业提供水稻育秧服务但不占股份,农户以农机折价入股,村集体出资入股,主要为承包农户提供种子和农机服务;另一个是“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由参与经营农户组成,统一采购苗子、饲料、肥料、农药,并开展技术培训等服务。
两个合作社为所有经营户提供了整治基地、种养标准、供应农资、生产管理、收购产品、产品品牌等“六统一”服务。水稻生产机械化率百分之百,每亩田的生产成本降低100多元。
赵常洪告诉记者,三权分置下,“多长出来”的土地,租金归村集体所有,集体经济活了;农民承包的虾稻池有企业的保底收购和统一经营,农民收入增加了;华山企业有了稳定和充足的货源,企业发展的后劲更足了。
“虾稻共作”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潜江市为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龙虾产业带。湖北省委、省政府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民消费的层面,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虾稻共作”,在技术操作上要实现小龙虾与水稻共作共生,在稻田里沿田埂挖出的环形虾沟,由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就是“一稻两虾”。通过土地整治这个平台,一些低洼冷浸田和一些产量较低、不太适宜“稻油连作”、“稻麦连作”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算收益账,亩均纯收入可由1000元提升至5000元以上。
华山企业参与了“稻”与“虾”种养模式变革的全过程,所以他们明白,真正推广生态高效、规模化集约化的“虾稻共作”模式,必须像赵脑村这样去搞!
马于林兴奋地说:“2016年我家纯收入达20万元,原来种粮食不挣钱,所以土地撂荒比较多,现在土地整治了,大灾之年不见灾,田里的小龙虾企业保底收购,现在是真正尝到甜头了。”
40亩左右的种养规模,相当于参与二次经营的农户,各自拥有一个小型家庭农场,恰恰吻合了许多专家所倡导的、我国国情下的“南方水作区域适度规模”。农村家庭每年从农业经营中获得10万元以上的纯收入,持续下去,就能保障小康生活的经济水平。
“虾稻共作”的生产方式创新,也是生态种养的“完美搭配”。小龙虾疏松表层土壤而不损坏水稻根系,排泄物补充稻田养分;稻茬、杂草、败叶滋养幼虾。稻虾共生,稻香虾肥,一派生机。记者在老马家的简易房里看到,“潜江市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华山虾稻共作基地统一操作规程”张贴在墙上,水产标准化生产养殖日志记录了老马每天投放饲料、生物肥、钙、净水片等情况。加之种养“几统一”从源头上控制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源头追朔。保证了这里生产的小龙虾和“虾乡稻”品质可靠,收购价也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
华山企业还投建了230亩的虾种选育基地,年选育小龙虾虾种120万尾;投建110亩的育秧工厂,可供2万亩“虾乡稻”秧苗。”随着今后“虾乡稻”绿色品种的推广,人们对“虾乡稻”质量安全的认可,“虾乡稻”的价格还会更高。”赵常洪信心满满地说。
“迁村腾地”产城互动
7月15日是个阴雨天,已经入住华山赵脑综合社区的58岁赵脑村村民李德金,正准备外出,见赵常洪领着记者采访,便主动带记者到他住四楼的家里。
“这里与老宅子比,住在哪里舒服?”记者问道。“当然这里好!下雨天脚不沾泥,自来水一拧就来,楼下有篮球场,活动室,好处多得是。”老李说。
潜江市国土资源局以华山企业为主导,在镇区建设华山赵脑综合社区,以安置赵脑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按照100、130、160平方米的标准建房分别对应3、4、5口之家,原旧房折价换平方。李德金一家选择的是130平方米,除了打了一组柜子,加装了窗帘,基本上可拎包入住。李德金告诉记者,个人只花了8.6万多元,就住进了这130平方米的房子,外带一层20多平方米的架空室。
社区建设除政府提供部分基础设施投入和项目支撑外,主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赵脑村迁村腾地共腾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660亩,其中160亩用于新社区,多出500亩增减挂钩指标出让收入投入到社区建设。农户按照原住房面积比例置换新房,绝大多数直接“拎包入住”,部分农户还另外领到“补齐原住房面积”的资金补偿。
熊口镇国土资源所长徐青说,原来有两点顾虑:一是新社区与生产基地有7公里距离,村民能否接受?二是在城镇定居后,长期稳定就业是否有保障?现在看来,顾虑是多余的。首先是农户自愿搬迁,进入城镇落户的积极性很高,农户家中基本都有汽车或摩托车,去生产场地仅需十几分钟;其次,华山企业每一个“虾稻共作”生产单元附近,建有规划统一的生活居住房,便于经营者在农忙时节看场居住。目前已有585户、2200多人迁入了华山赵脑综合社区。
李德金家有承包地15亩,按每平方米1元的流转收入,15亩地一年可坐收1万元,除了这笔收入,老李还在镇上一个绿化企业打工,按每天200元收入计,去年挣了4万多元。
居住在华山赵脑综合社区的农民,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外,农居变为城镇商品房,财产价值提升,面积宽裕的还可以通过出租挣一份财产性收入。赵脑村138户通过经营稻田虾池成为“离乡不离土”的职业农民,获得比过去多得多的土地经营收入。还有287人进入华山企业务工、108人进入专业市场或创业园区,成为职业工人或个体老板。
赵常洪告诉记者,华山赵脑综合社区没建之前,这条街没一点人气,现在可热闹了。记者看到,由于熊口镇区人口增加,新的道路、医院、专业市场、便民大厅等都在改建新建之中,公路旁“入住熊口,就是任性”“打造潜江市副中心城镇”等标语牌引人注目,整个城镇的规模和公共服务水平正在提升。
“迁村腾地”给农民带来实在利益的同时,也让华山企业有了质的腾飞。一只小龙虾,可供直接食用的部分仅占20%,把虾壳、虾头等白白扔掉有些可惜,而且污染环境。能否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华山企业在寻找新的商机。经与武汉大学多年合作研发,加工提取甲壳素技术臻于成熟。从虾壳中提炼甲壳素,主要用于医药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用途广、附加值高。去年处理废弃虾壳10万吨,年产甲壳素高衍生制品7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近30亿元。
- 上一篇:关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关键问题的思考 2017/8/28
- 下一篇:广州城市地价动态监测2017年第三季度工作会议 201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