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空间规划(12.09-12.15)

来源:??????2020/2/10 15:03:53??????点击:

一、村庄布局设计要点解密

村庄布局是村庄的总貌、基础、框架,因此,村庄布局设计是村庄设计的总体设计、基本设计、框架设计。

1、村庄布局的本质

1)村庄布局是对村庄的整体安排

村庄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完整的整体,由若干个要素组成。对村庄各要素及其各个个体从总体上进行安排,就是村庄布局。

村庄布局两大核心: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住宅、庭院、道路、树木和设施等要素及其各个个体在方位上进行安排;其次,考虑住宅、庭院、道路、树木和设施等要素能够通过安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可以居住、生活的整体。

2)村庄布局是对村庄座向的选择

村庄座向是村庄布局的主要表现。主要基于以下四大方面:

 

3)村庄布局是对村庄要素的组合

对住宅、庭院、道路、树木和设施等要素的安排,必须考虑自然、生活和审美三大因素:

 

2、村庄布局的表现

1)都市型:采取都市的形式来布局村庄,使村庄从整体上呈现都市的模式,这类村庄的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2)山水型敬重山水存在的客观,遵循自然运动的规律,布置、建设村庄,使住宅、庭院、道路、树木和设施等与山岭、水域合理搭配,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类村庄的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3)风俗型:以当地生活习惯来布置村庄,以当地建筑风格来建设村庄,以当地风俗来营造村庄,以形成充满地方风俗的特色村庄。

3、村庄布局方法

1)空间布局

生产区域:通常情况来说,生产区域是美丽乡村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居住区域:美丽乡村村民居住点一般以院落形式为主,除了对村屋的外立面的改造以外,户前和屋后的改造也是提升景观效果的一个重大方面。

集会区域:设计上可以增设村民活动广场、大戏台等供人们休憩、集会、交流。

交通区域:在保证行车行人的安全情况下,重点打造道路两旁的景观氛围,以营造植物意境为主。

2)空间营造

 “点”型空间:在院落内种植生产性的果树,突出四季特色。栽培蔬菜景观如藤蔓类蔬菜丝瓜、黄瓜等,在院落内合理的布置设施景观如水井、传统农具石碾、石磨、筒车、辘轳、耕具等。

“线”型空间:通过道路两旁的防护篱、植物、其高矮、树姿、色彩的变化从而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街道两侧过渡地带种植蔬菜或者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使村落的街道景观更加具有田园风光。

“面”型空间:协调果树、蔬菜、高粱、稻田、麦田、油菜等不同农作物的色彩变化和尺度搭配。以农田的整齐韵律、果树的春华秋实、苗圃的郁郁葱葱、花卉的绚丽多姿构建景观的氛围。

 

二、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聚焦乡村振兴·美好家园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举办。会议主题聚焦“乡村振兴·美好家园”。年会特别邀请张尚武教授、李京生教授,以及学会乡村委委员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叶红副教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

报告从规划编制的角度思考并辨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与乡村规划体系间的关系,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报告认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具有明确各类规划权责,重构空间规划格局,建设空间治理能力的重大意义,并总结出了“多规合一”及“监督实施”这两项核心任务。在“五级三类”的顶层设计下,村庄规划是法定详细规划,具有基础性、全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监督上,要强调用途管制,在技术上要注重约束指标和分区准入两大手段。乡村规划则是体系,包含政策性和实施性,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规划的再构建产物。报告认为,未来要保护乡村发展弹性、引导并动态化解决发展问题, 要敬重乡村发展规律,从过度行政和过度自治中求得平衡。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和规划

报告分析了山村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展旅游及生态教育等生态服务功能,指出山村规划的必要性在于山村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功能回归。报告从生物多样性到村民收入的多元性、资源循环利用与自立性、合理的用地结构与景观特色的塑造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山村规划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生物及产业多样性融合发展、生物质资源能源化、社区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多元参与、在地性乡土学问构建等规划策略。此外,报告还从生态空间和功能的角度,对城市-乡村-自然这三个地理空间中的村庄进行主导功能及所属法规的分类与梳理。

叶红:湾区时代 · 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

报告提出大湾区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应统筹推进的观点,认为大湾区乡村具有区位上的绝对优势及学问与生态上的比较优势。报告提出了覆盖县---专业团队四方面的8个“一”乡村共同缔造体系,并用实际案例总结了这一体系对乡建管理办法探索、乡建人才引入以及城乡资源联动平台建设的价值。报告进一步认为,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应包含乡村资源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资源控制指标表及软硬件支撑这四个要素,以加强规划的实质性、引导性及实施性。报告最后提出,广东省可以率先探索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提供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曹劲:南北通融 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

报告指出南粤古驿道及周边村落被遗忘而凋零的现状,并先容了大量基于多元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振兴实践。南粤古驿道现有陆路遗存233条,总长度900多公里,是当地思想交流的起源,经济贸易的遗存,历史传说的载体,留有大量物质遗产、民俗风情及史实传说。报告先容了户外定向越野大赛及农产品文创大赛中多方参与的情况,以及对这些古道村落“去失落化”的积极效果。报告最后提出“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的战略,强调古道保护真正关注的应为“路旁的村,路上的人”这一观点。

 

三、2019学会区域规划学委会年会探讨重构与转型时期的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

近日,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委会年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聚焦“重构与转型时期的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

 

会议首先由石楠秘书长致辞。他指出,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委会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最早的委员会之一,委员会吸纳了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士,既有学术界专家,也有规划编制制定机构,还有管理部门同志参与,研究不只停留在纸面,对实际的工作也产生了支撑和推动作用。最后,石楠秘书长希翼本次年会的成果能够对目前规划行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委会各位委员的倾情奉献。

樊杰: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空间治理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樊杰作了主题报告《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空间治理体系》。他谈及了自己主持和参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国家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体会,并对新时代国家重构规划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乐琪浪: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问题风险与双评价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处长乐琪浪首先引用了习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抓紧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以空间规划统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岸线使用、航运发展等方面空间利用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接下来,他从资源环境禀赋、综合集成分析、重大风险评估、规划对策建议等方面就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了分享。

刘保奎:从新支撑带到高质量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难点与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保奎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难点与路径展开叙述,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难点有以下几方面:从工作基础看,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从工作观念看,有的地方还未真正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工作思路看,共抓大保护的系统性仍然很脆弱;从工作机制看,协调联动发展的力度还不强;从工作保障看,各方面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周伟林:国家战略愿景呼唤高质量的城乡规划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从国家战略提出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国家战略、高质量的城乡规划几方面展开汇报。周教授指出,作为新时期空间规划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五级三类四体系”国土空间基本构想,明确了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和方向,城乡规划的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已发生重大变化:在理念上,要优先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适应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规划内容上,要从服务城市开发建设转向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全域国土空间进行全要素的规划,实现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在规划目标上,要全面实现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单菁菁:中国城市经济70年:发展成就与面临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室单菁菁主任从中国城市经济70年发展成就、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城市经济发展展望:趋势与转型、城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几方面进行了分享。城市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单主任给出以下对策建议: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瞄准全球产业变革方向,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优投资、扩内需的同步协调;依托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建设,推动更好“引进来”和“走出去”。

  

四、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关键问题

121日,中国乡村振兴高峰会议暨“县委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出席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政策实施进展作主题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怎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学问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靠大家自己去探索。

第一个问题,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

我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人口城镇化过程。1978年农村人口7.79亿,城镇化率17.9%1995年农村人口达到高峰8.6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29%2018年农村人口减少到5.6亿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8.3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近60%。我国城镇化正在持续推进,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按照2030年人口峰值 14.5亿人、城镇化率70%计算,今后10年左右,农村人口将减少1.25亿人左右。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户籍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843.37%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8%,相差16.21个百分点 ,缺口2.26亿人。全国现在离开土地务工经商的农民大约是2.88亿,其中举家进城务工经商的有3000多万户。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推进城镇化要回归到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富农惠农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旧很突出。现代化必然由现代城市和现代乡村共同构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没有乡村的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进程中,要重新发现并利用好乡村的多元价值,使之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第二个问题,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出发提出的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三农”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贡献少,不如工业项目来得快,在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还是向城市倾斜,“三农”往往排不上号。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优先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优先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战斗一线。《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负责人应当成为抓“三农”的行家里手。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要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干事创业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

在要素配置上要优先满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引导和支撑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医生队伍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学问、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撑保护制度,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大家初步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财政支出压力再大,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三农’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同时,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现在,农村地区通公路、通电、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2015年底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6.7亿,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180元,各级财政补助450元。2018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4亿人,领取待遇人数1.6亿人,月人均养老金150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提速。但全国还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拥有卫生厕所农户比例仅为48.6%。约有1/3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农民养老是大问题,完善制度任重道远,农民人均缴费只有249/年。农民养老保险政府财政补贴84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5160/年,差5倍。城镇职工养老金2251/月,是农民的20倍。总之,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超越发展阶段,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要把那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开空头支票,说到做到,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个问题,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根本促进乡村振兴。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学问优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一是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现在,许多优质农产品还是在田头卖、在马路边卖,还是“提篮小卖”,还是“披头散发”在卖,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要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是要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做足文章。

农村电商为城乡商品流通创新了渠道,有助于带动仓储物流、标准化生产、包装设计、品牌营销、质量溯源等配套产业和服务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体系,培养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人才,赋予农民更多数字化工具,鼓励支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三是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业产业链收益。农村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是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掉以轻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粮食还没有过关。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大家。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要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越吃亏。各级地方政府要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特别是粮食主销区要切实落实责任。如果一个地方真把粮食生产搞没了,就是抛弃了责任。这方面还需要有硬约束。

第四个问题,要在继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要把学问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更加重要的位置。乡土学问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传统建筑急剧减少、乡村风貌发生巨大改变、乡土学问特色遭到破坏。一些地方以城市审美为标尺改造农村的做法大行其道,乡村建设退化为简单的环境整治,甚至等同于建筑立面的化妆式改造,乡村建设“千村一面”。乡村美食、学问习俗、手工艺、生活形态日益去乡土化,乡村社会关系和学问特色逐步丧失,乡村学问日渐荒芜。

与此同时,乡土学问赖以生存的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基础逐渐消失,生存滋养空间显著缩小。现代都市学问和工业文明冲击日益升级,乡土学问和民间艺术生存空间受到显著挤压。一定程度上,乡村社会空心化、相对衰弱,背后交织的是乡村价值失落、差序格局式微、乡土学问流逝。

传统学问的根基在乡村,乡土学问的根不能断。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把乡土学问传承保护好,还要不断发扬光大。要提倡见人见物见生活,让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生产耕作、民俗活动等传统学问得以延续和发展,传承活态的乡土学问,保存学问基因,守护学问根脉。要从乡村风貌、传统技艺和学问资源等方面,复兴乡土学问,从整体上恢复乡村活力,形成独特的乡村魅力,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要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乡土学问上下一番“绣花”工夫,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物质学问的整修保护,留住乡土学问记忆。要下大力气保护农业学问和农耕文明遗产,做好传承弘扬工作。挖掘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曲、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乡村非物质学问遗产,注重把传统学问载体与现代文明元素相结合,传承独特风格样式,赋予新兴学问内涵,让乡土学问焕发新生机。

二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和过度消费盛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

三是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总的看,乡村社会仍然是国家治理中的薄弱环节。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重点从治理理念更新、治理体系优化、治理手段创新方面综合用劲、精准发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第五个问题,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好村庄规划。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正经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农村转型变化还处于进行时,农村还在演变分化中,有的村庄要逐步向城镇形态靠,有的村庄会长久存在,有的村庄会逐渐衰落,这符合村庄演进发展的规律。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做大,都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研究不同的办法,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不能不顾农民意愿,把建设城市那一套放到农村照搬照抄,大搞撤村并居、集中上楼。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要扎实做好市县级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注重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保留乡土风情风貌,保存特色乡土学问,重新认识、不断挖掘田园和乡土价值,扬农村之长、补农村之短,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