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06.29-07.05)
6月29日至30日,全省国土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交流了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万千生态造地工程典型案例,总结了上半年国土整治工作情况,分析了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张国斌出席并讲话。
会议指出
开展国土整治是自然资源部门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的主要手段、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议强调
国土整治工作涉及工程监管、资金安排,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要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能干成事、干净干事的国土整治队伍。
会议要求
各级国土整治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谋划国土整治工作,通过整治,重构国土空间,修复生态系统,推进“大花园”建设。二是要切实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国土整治工作中,要敬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参与监督,让农民有获得感,不增加农民负担。三是要不断提高整治工程质量,建设美丽田园、美丽乡村,打造国土整治精品工程,走在全国前列,展示“重要窗口”。四是要加强整治工程监测监管,省市二级国土整治机构要严格按照《浙江省土地整治条例》要求,充分运用无人机航测、遥感影像等新技术、新手段,做好抽查复核工作,加强项目跟踪监管,严把项目监测监管关。
我国生态保护地体系现状和发展
我国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学问自然遗产为主要组成,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重要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公园制度的提出,国家研究提出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引导意见》,将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适用于我国生态保护地体系协同管控的方法探索
通过对吉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各类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等各类生态保护地管控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从生态空间格局、植被生态、生态系统功能等三个角度入手,对各类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协同管控评估成效开展评估的方法。
吉林省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如何?
(1)生态保护地对生态空间的协同管控成效
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较高,分别达到89.65%和89.30%。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的正相关。但是,从1980-2015 年间的变化来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全省域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为1.62、0.78 和2.73个百分点,人类活动干扰指数分别增加了0.0032、0.0029和0.0098,总体呈现出重点生态功能区最小的特点,重要生态空间减少特点与生态保护管控的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
植被覆盖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吉林省东高西低的地形特征密切相关,也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自然保护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长势均优于全省。从植被生态恢复和稳定性来看,自然保护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NDVI均值均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特征,且均高于全省NDVI均值;自然保护区的上升趋势较生态功能区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略明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稳定性最好,明显好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
(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
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也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地水源涵养功能稳定性最好,明显好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最为稳定,与多年均值的平均偏离度仅为5.81%。
一、项目概述
科克城公园设计与城市防洪相结合,表层种满安大略省本土植物,下层是一个4米高的泥土层。泥土层重塑了顿河(Don River)河漫滩的结构,让洪水转南向流入湖泊,从而去除了多伦多后工业西部顿地区潜在的洪涝危机。
公园的滨河草原区域采取微型被动式设计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保持西面干燥,留出9英亩(约3.6公顷)的空间作为休闲活动场所。作为棕地修复区域和西部顿地区规划中第一个完成的部分,科克城公园成为景观驱动的成功开发案例。它的人造自然景观将城市被遗弃的外围边缘地带塑造成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成为多伦多公园生态多样性衡量的新标准。
二、项目所存风险
该项目所在区域暴露在顿河洪涝的范围内,对多伦多210公顷的区域产生威胁。
三、项目建设地形
科克城公园被认为主要是一个防洪的公共项目,但它还有其他的功能—成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公园建在周围有斜坡的东部防洪堤上,将这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变成周边新兴社区的聚集空间。这个细长的屏障将公园分成两个不同生态和规划的区域:洪水可浸区和防洪区。东面可承受500年一遇的洪水,而西面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安大略省本土特色的野外景观。
在防洪区,中央草坪划分为被动休闲区域(享受人造自然)和主动休闲区域(例如使用游乐场等)。孩子和成人们全年都有机会进行户外活动。在严冬,一个带有壁炉的亭子会给游人带来温暖和庇护。在春夏,浓密的多年生植物吸引了许多蝴蝶和其他传粉昆虫。公园把不受欢迎的工业区域——顿河附近的基础设施廊道,包括铁路场地、高压线路以及顿河谷公园大道——最终打造成迷人的景观。
四、项目生态构造
公园的地形不仅建造了拦洪坝,也会形成不同的微气候植物区,它全年都吸引着游客和动物前来。没有洪水的威胁,这些区域生机勃勃,构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游客沿着横穿植物林的环形路线穿梭于草地和湿地中。在这里,候鸟能从人造景观中找到一处绿色空间安家。公园的人造自然为更加复杂、茂密的植物环境有机发展奠定了基础。多伦多公园园艺员工采取混合管理模式,将公园作为一个自然森林区域进行有机维护,以满足景观的特定空间和规划需求。
五、项目水系构造
通过设计将雨水和城市用水排入公园内的湿地系统,再经生态治理后储存至水箱,供以后灌溉使用。夏季里,将废水引入湿地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在科克城公园,水既是朋友,又是敌人:一方面,公园在入口处就阻止了洪水;另一方面,水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把之前缺乏生机的空间转变成欣欣向荣的生态景观。
六、城市发展
公园采用了独特的组织模型进行设计和建造,由多伦多滨水开发企业委托建造并提供资金,但最终归多伦多市所有并进行维护。这种联合的合作关系模式对设计团队意义重大,令他们尝试将防洪基础设施改造成富有生态和学问气息的公共空间。同时,公园周边也在建造6000套住宅,这促进了西部等地区的复兴。
七、项目评价
“这是一个漂亮的设计。它成为周边新建设施的一个锚点。该公园是第一个呈现出这种姿态的,该区域之前一无所有,现在是一个设计精致,富有生态气息的地方。”—2016年评审委员会评语
- 上一篇:行业动态 | 空间规划(07.06-07.12) 2020/7/17
- 下一篇:原创 | 一张图解读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 20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