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01.18-01.24)

来源:??????2021/1/28 9:14:17??????点击:
一、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显成效 各区积极“治土”寻良方

正文如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以建立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为抓手,在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解决了一批突出的土壤污染治理难题。

政策法规护航,先行区建设方向更加明确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纲领。

历时3年,5次征求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3次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意见,修改50余次。“土十条”针对当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土壤环境问题,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共提出10条35款、231项具体措施,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指明方向。至此,“净土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

2016年底,六大先行区建设迅速启动。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和贵州铜仁肩负使命与期待,率先迈开步子。

明确先行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以及建设要求——

2017年8月,原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的引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6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条件和8个方面的量化建设指标,《意见》成为引导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指南。

《意见》引导各先行区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方面开展示范先行。首次制定专门法律来规范防治土壤污染,提供法治保障——

2018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通过,共有7章、99条。这部法律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2019年1月《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迈出了依法防治土壤污染、贯彻落实“土十条”的重要一步。

加大专项资金支撑先行区建设力度,确保稳定的资金投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是当前重要任务,也是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撑的重点方向。“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4亿元加大对先行区建设支撑力度,占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总量的11.7%。

源头预防,全方位切断工业污染进入土壤途径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经验,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是避免后期治理与修复大量投入的关键。”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综合业务部临时负责人李志涛说。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原则,这是《土壤污染防治法》中的明确要求。强化源头防治、不欠新账也是各先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有“中部硅谷”之称的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电路板产能规模大、集聚程度高,周边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问题显著。电路板生产工艺复杂、产排污环节众多、潜在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主要包括铜、镍、银、锡等。不仅如此,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危险化学品、高浓度废水和固废,一旦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黄石经济开发区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腾笼换鸟”倒逼机制,实行园区集聚发展。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重点引入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推动电路板产业绿色发展。

浙江台州投资60余亿元,将全市所有38家废五金拆解企业全部搬迁进入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目前,基地拆解回收率达95%以上,垃圾产生量仅占年拆解总量的1.9%,废线路板等危废产生量仅占1.79‰,杜绝拆解垃圾流出园区以外,造成污染。

近年来,台州市共拆除违章工棚、涉拆解业违建3000多间近100万平方米,清运拆解垃圾25万吨,场外拆解整改率达100%,新增绿化面积6000多亩,彻底清理了场外非法拆解“毒瘤”。

多模式探索农用地安全利用,确保群众吃得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重大。因此,对农用地有的放矢进行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成为不少先行区进行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又一新思路。

浙江台州温岭市对受污染耕地开展精细化分类施策,取得良好成效。一方面,温岭市对重度污染的耕地,严格管控其用途,先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全面流转土地,并禁止可食用农产品的种植,以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工程措施、生物治理修复等8种不同手段,减轻土壤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对轻中度污染的耕地,温岭试行“正负面”作物清单制度,引导农户科学布局,鼓励油菜、大豆、玉米等低风险作物替代芋艿、生姜等高风险作物种植,一边帮农民“排雷”,一边教他们如何盘活“土地”。

贵州铜仁在探索受污染耕地修复和安全利用方面,坚决避免和防止过度修复和治理,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走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扶贫”的新土壤污染防治模式。将受汞污染的农田作为农艺调整建设食用菌建设基地,全面推行水田改旱田工作,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平菇等非接土食用菌产业,在直接带动精准扶贫户260户782人受益的同时,有效防止水稻种植高风险农业生产方式反弹回潮。

湖南常德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来管理受污染农用地块。在石门县等地通过植物萃取+农作物套作、钝化+植物阻隔等措施,推动土地安全利用,在雄黄矿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不易吸取砷的改良柑橘品种,采用柑橘—蜈蚣草间套作技术进行风险管控,取得显著效益。

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切实保障群众住得安心

“早期,欧美国家对污染地块的治理多采用挖、埋、烧等高耗能技术,往往导致土壤污染过度治理。如今,随着公众和监管部门在认识和理解上不断深化,根据土壤的功能和用途来制定修复目标,绿色可持续地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变得越来越主流。这点在建设用地土壤管控方面体现明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与固废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谷庆宝说。

湖北新冶钢有限企业东钢厂因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超标被关停。但这一地块之后被规划为文教用地,肩负着较为艰巨的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程。

由于钢铁厂生产流程长,各区域的生产任务不一样,污染物质、污染程度以及地下情况都不同。因此,东钢厂对保留建筑物与拆除建筑物的交叉区域,确定了对保留建筑物墙体附近4米范围内的污染土壤进行风险管控的修复思路;对不需要保留建筑物的污染区域,采取浅层污染土壤治理修复与深层污染风险管控相结合的技术。针对重金属污染区域,施工过程共计开挖30余个基坑,采取“一坑一策”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药剂、温度等进行治理。

广东韶关以阻隔污染物迁移、管控生态环境风险为目的,积极打造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管控模式,持续推进重点矿区不覆土生态修复工作,并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部门联动监管流程,探索出土壤防治的“韶味”配方。

广西河池南丹县里湖乡的一处偏僻山坳,过去曾是砒霜厂,废渣中的砷、镉等污染物浓度超标,如今这里是砒霜遗留废渣示范处置项目所在地。在治理过程中,南丹县采用了对高风险污染物进行刚性填埋,对中风险污染物、高浸出风险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结合阻隔填埋法进行处置,对低风险污染物和低浸出土壤进行阻隔填埋的方案。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出模式、出经验、出效果,5年建设路,成效不菲。目前各先行区均没有发生因农用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事件,也没有发生因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

站在启航“十四五”的重要节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将继续探索土壤污染防治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新模式、新经验,让人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吃住都放心”。


二、河南、海南多措并举显成效

正文如下:

河南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治理23万亩

日前,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十三五”时期,河南省通过露天矿山整治、绿色矿山建设和废弃矿山治理,共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治理23万亩,恢复耕地77445亩,为“十二五”时期的2倍;恢复建设用地36495亩,为“十二五”时期的2.5倍。

从2018年开始,河南省陆续开展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绿色矿山建设和废弃矿山治理,其间始终坚持“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原则,一矿一策,推动矿山生态环境巨变,促进矿山企业转型发展,为建设“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丽河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河南省对露天矿山“关小上大”,关闭了一批建筑石料类小型矿山,目前全省露天矿山数量已从992个减至605个。同时,持续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全省76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111家矿山提交第三方评估申请,54家通过了省级绿色矿山评估,其中17家达到了国家遴选标准。

海南“多规合一”改革成效明显

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启动5年来成效明显,形成了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锚固了全省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了自由贸易港建设用地需求,提升了国土空间开发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海南省“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资讯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守住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将6个空间规划合成海南省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梳理了有矛盾、冲突的图斑约72万个、1587平方公里,解决了规划“打架”的问题。通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层层传导,落实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节约集约用地等国家战略安排,省和市县总体规划划定的强制性管控要求得到严格实行。全省现有耕地、林地保有面积分别超出国家下达指标12万亩和1.7万亩,较好地实行了规划指标管控要求。

探索了一套法规体系。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关于实施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决定》《关于加强重要规划控制区规划管理的决定》等一批法规,修订了《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海南经济特区林地管理条例》《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等法规,为下一步在全国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提供了借鉴。同时,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在全国较早成立省级规划委员会,把6个部门的规划职能合到一个部门,为改革积累了经验。

探索了一套行政审批新模式。一是率先把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权合到一个部门,实施“六个试行”极简审批,整合规划和用地、用林、用海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多审合一”,创新实施“只转不征、只征不转、不转不征”等土地利用制度,合理划分了省和市县规划管理权限,建设项目落地效率大大提高。二是按照规划实施管理机制和程序,及时将相关重点产业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规划,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三是提升了国土空间开发质量和效益,除“五网”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军事设施和乡村振兴项目外,其余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均控制在开发边界内,全省开发建设更加集中集约,开发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统筹发改、环保、住建、国土、林业、海洋等6类空间规划,汇集了10余个部门65类规划信息数据,解决了规划冲突、标准各异、坐标系统不统一的空间规划问题。同时,建立常态化、实时化的规划督察机制,先后开展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察、农村新建住房高度管控和农房规划报建专项督察、海岸带专项督察,以及违法用地、违法建筑专项督察等规划督察。此外,推出“一张蓝图”公众版,市民可实时查询用地信息。


、严禁破坏无居民海岛!惠州开展许洲岛整治行动

在许洲岛北湾生活居住的,大多是外来务渔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们在岛上居住,并从事海上捕捞生产活动。许洲岛由此形成了自然村落。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四面环海,岛上人员如果要出售海产或者购置日常用品只能通过驾驶飞艇外出,途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岛上建造的砖混水泥房屋、木质棚屋、简易码头、围堰等构筑物,均为无任何审批手续的违建物,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和消防设施,在台风汛期,也极易引发塌方、泥石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岛上的近两百人员均没有纳入当地实有人口管理,人员成分非常复杂,且生活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极易藏匿各类违法人员,整治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惠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联合相关部门,对该岛启动全面清理整治工作,动员岛上人员自行搬离上岸,对自愿搬离许洲岛上岸居住或返乡的人员,给予适当帮扶。

目前,许洲北湾居住的全部人员共七十余户约200人,均签订了自愿搬离协议,并按要求腾空搬离,收缴“三无”船舶40艘,清拆堤坝、水泥房、板房、棚屋等无任何审批手续的违建物约1.5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清理整治任务。

根据《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通过积极对涉事村民开展宣传教育,以及适当的给予搬迁帮扶支撑,既有效打击违法行为,又安抚了群众反抗情绪。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巡查,持续做好监管工作,坚决打击侵占、破坏无居民海岛的违法行为,加强海岛生态保护,做到“零容忍”。

此外,惠州将有计划的组织对辖区内项目用海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关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强化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建立疑点疑区排查制度,建立动态监测、执法核查、立案处罚相协调机制。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