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12.28-01.03)
12月30日,全省围填海历史遗留区域生态修复调研座谈会在杭州召开,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盛乐山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做好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生态修复是贯彻落实习大大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各级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各地要认真学习,增强本领。学法规,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学政策,增强把握大局的本领;学专业,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要明确任务,压实责任。明确目标,按照生态修复方案措施修复受损生境,促进滨海湿地环境有改善、海洋灾害防御能力有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有增强;落实任务,按照生态修复方案的目标,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时间只能同步不能滞后;压实责任,厘清主体责任、牵头责任、首要责任、保障责任、监督责任,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要加强领导、务实推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切实保障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动态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工作机制。
会上,省海洋科学院、宁波市镇海区、平阳县、台州湾新区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围填海历史遗留区域生态修复工作具体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丨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
正文如下:
文章来源:转自“自然资源部网站”
一、案例背景
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拓展区,由于开采历史较长,区域内森林植被损毁、水土流失、采空塌陷等问题突出,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野生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影响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北京市确定的“生态修复、生态涵养”的区域功能定位,2006年至2010年期间,史家营乡用5年时间将全乡范围内的142座煤矿全部关闭,结束了当地的千年煤炭开采史;从2010年起,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对曹家坊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业。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曹家坊矿区修复面积2300多亩,昔日的废弃矿山已转变为“绿水青山蓝天、京西花上人间”的百瑞谷景区,形成了旅游、学问、餐饮、民宿、绿化等产业,带动了“生态+旅游(民宿)”、“生态+学问”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展,实现了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的转型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两山”理念,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具体做法
一是明晰产权,激发市场主体修复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动力。为更好地推动曹家坊矿区的修复和保护,利用原有荒山、矿业用地、林地等发展替代产业,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曹家坊村于2011年按照70年的承包期,将矿区所在的后沟区域4700余亩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给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的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有限企业,实现矿区修复项目建设权、林地经营权、产业项目开发权的“三权合一”。通过明晰产权、明确修复范围和厘清收益归属,有效调动了市场主体投资矿山生态修复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二是采取“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复”模式,科学开展矿区生态修复。为固定山体、防治地质灾害,在矿区内开展客土回填矿坑、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生态修复措施,修建了4000余米的行洪渠,确保生态修复区域的安全。注重水环境修复,煤矿关闭后,区域内地下水不再因人工采煤活动而泄露,地下水位逐年增高;通过水土保持、自然净化等措施,区域内泉水日渐充沛,恢复了山泉自流、河水自然流淌的自然环境。注重植被恢复,种植了近10万株元宝枫、榆叶梅、金枝国槐等树种,在边坡地带种植草皮,使原来满目疮痍的矿山区域逐步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本色,为替代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是发展生态型产业,显化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结合曹家坊村生态修复治理成果,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修复治理与学问旅游产业相结合,依托修复后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形地势、历史学问、矿业学问等,发掘抗日红色学问,建设北京百瑞谷景区,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了传统采矿业向现代绿色生态旅游业的转型。在9年时间里,北京百瑞谷旅游开发企业共投资3.5亿元发展学问旅游产业,与曹家坊村达成合作经营意向,将景区利润的10%分配给村集体,并先后捐资600余万元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此外,百瑞谷旅游开发企业还启动编制生态景区带动民宿发展方案,积极联合周边村民发展民宿产业,促使每家每户在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同时,共享生态产品带来的红利,让百姓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受益者。
三、主要成效
一是增加了生态产品的数量,提升了生态产品的质量。曹家坊矿区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46.9%提高到2019年的69.6%,林木绿化率由2009年的61.8%提高到2019年的89.4%,草地增加了3.21万平方米,多年断流的山泉在2015年恢复了自流,水质达到国家地下水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0年的275天增加到2019年的“全年全部优良”,空气质量从“污染”级别改善为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的优质状态,相较2010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18%。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使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原来销声匿迹的白鹭、野鸭、野鸡等野生鸟类和野兔、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回来在此觅食栖息。曹家坊矿区现有鸟类33科99种,植物100科370属654种,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态产品。
二是推进绿色生态、红色资源与生态产业的相得益彰,畅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百瑞谷景区设置了矿山修复区、矿业遗迹展示区、自然风光区、乡村民俗旅游区等多个功能分区,矿区学问、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成为该区域的“新资源”。山脚下利用废弃厂房改造的百瑞谷饭店,可容纳400余人同时就餐、近160名游客同时入住。随着生态环境的提升,毗邻矿区的萧克将军作战指挥所旧址等也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自矿区生态修复及景区建设以来,绿色生态、红色资源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地区人员的就业和景区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曹家坊及周边村庄260余人的长期就业问题。2018年以来,景区共接待游客7.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稳步增长,初步显化了“绿色”生态产品和“红色”学问资源的价值,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三是促进了村民增收和乡村产业转型,生态产品价值外溢日益显现。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矿区周边村庄从原来大多以煤为生,转变为依靠生态旅游开展多种经营,带动了史家营乡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农副产品销售、民宿等相关业态,形成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随着矿区生态修复的持续推进,生态优势显化为经济优势,曹家坊村民的人均劳动所得已经从2010年煤矿关闭时的14292.7元/年,增长到2018年的18940.4元/年;史家营乡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从2009年的47:26:27转变为2018年的36:2:6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绿色产业转型发展。
- 上一篇:党建 | 加强党建引领,促进规划实施——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2021/1/11
- 下一篇:原创 | 关于镇街年度土地收储任务下达与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