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03.08-03.14)

来源:??????2021/3/18 15:59:31??????点击:
一、从自然生态系统探耕保新路径——耕地保护专家谈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和历年两会一样,今年两会期间耕保话题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究竟如何将 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到实处?耕地数量、质量在业界已经 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内涵、核算方法和实施途径,然而关于耕地生态保护的实施途 径、制度建设,当前正处于百家争鸣、探索深化的阶段。近日,自然资源部农用地 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组织有关专家对耕地生态管护进行了专题研讨。

正文如下:

保护耕地要从“源”生态说起

“大家必须认识到,耕地的前世是自然生态系统,即森林、草原、湿地或荒漠。正是农业文明的技术进步,把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了可以获得作物高产的耕地。”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郧文聚从追溯耕地起源说起 耕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保护耕地,以保护其‘源’生态为根本前提。”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教授边振兴认为,耕地既源于自然覆被类型,又镶嵌于自然、半自然覆被之中,离开自然本底和环境的耕地是难以安身的。“无论 是我国‘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诸多古诗词,还是当前众多国内外农业景观生态等的研究成果,均表明耕地可持续利用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交错分 布在耕地周边和内部的林地、草地、树篱、田埂、田块边缘、沟渠、水塘等自然、半自然非耕地是良好生态的空间载体,是耕地多功能的调控者,如同耕地系统的经络——‘经络通,百病除’。”   

耕地是典型的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仅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石,还提供着营养物质、循环废弃物同化、碳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长期以来,相较于 生产功能,人类对耕地生态功能的关注程度不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博士叶思菁说,近40年来我国耕地长期面临高负荷利用,实现耕地永续利用的千年大计,核心任务是保障生态安全,推动供给—调节服务协同发展;关键举措在于加快发展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观测技术与装备,深化认识耕地自然系统—利用系统耦合关系。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姜海认为,当今时代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与生态问题一体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一方面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另一方面生态承载力与环境容量也决定着长期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实现经济生产、民生保障与生态建设协调融合,耕地保护显得更为紧迫。耕地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蓄水池,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支柱,尤其在经济发达 地区尤为重要。  

“耕地保护不需要‘原生态’‘伪生态’与‘过生态’,而是需要广大行业从业者与研究者探索出一条奠定乡村振兴之基的‘新生态’道路。”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教授金晓斌说。

解码生物多样性与耕地生态的关系

如何衡量耕地的生态功能是提升了还是退化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马可认为,微生物既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衡量耕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标准。从盐碱荒地改良案例可以看出,生态修复后,微生物的各项数据 尤其群落结构改变,比如土壤固碳作用、纤维素分解作用、硝化作用、腐殖质分解 作用等显示,耕地生态恢复的微生物活动逐年阶梯式上升。“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角度着眼,要使生物多样性成为耕地监督保护的重要评价要素。”   

在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张蕾娜看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首次将耕地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作为生态环境条件指标纳入分类体系,能够反映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人类对耕地资源质量的影响,可 以初步摸清全国范围内基于县级行政区域的耕地生物多样性基本情况。 

“土壤生产与生态功能好比耕地生态保护体系的‘双翼’,其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保持,需要作物—土壤—微生物‘铁三角’的协 作。”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朱雪峰同样谈到微生物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土壤微生物是筑稳‘铁三角’耦合功能的关键”。在她看来,以减少扰动与作物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退化耕地恢复重建、促进农田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良策。她建议以此技术为依托,创新发展具有区域适宜性的耕地保育模式,“这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的必由之路。”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刘文平则从农田半自然生境管护给诸多学者 提出的提升耕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解决思路。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通过对田 埂、树篱、灌木丛等半自然生境的管护,可以有效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同时,半自然生境景观特征比物种更容易预测农业景观中的害虫控制和授粉服务等。他认为,转向景观尺度的农田半自然生境保护、建设与管护,是应对当前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与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损失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农田半自然生境保护、建设与管护多为地方和农户行为,迫切需要制定满足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半自然生境设计与管护地方标准。

多层次系统认识耕地生态管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薛滨长期从事湖泊生态环境研究,他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谈到湖泊生态与耕地生态的关联性。“耕地生态与湖泊环境密切相关,湖泊生态问题,表象在湖里,根子在岸上,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湖体。”他说,我国东部及南方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如江苏太湖),西部和北方湖泊萎缩,咸化碱化、富营养化沼泽化交织(如吉林查干湖),湖泊已经成了藏污纳垢、问题集中的场所,严重影响流域乃 至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耕地与湖泊共治,坚持流域综合管理和系统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让大地的眼睛更清澈、更明亮。”   

“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要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耕地是其中的关键。”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黄贤金院长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视角,谈到耕地生态管护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低碳国土空间开发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碳中和愿景要进一步关注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空间修复等问题,持续改良耕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自身的碳汇 水平,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和绿色发展竞争力。 

“耕地生态管理需要新认知、新数据、新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工汤怀志认为,不仅要注重维护耕地本体健康,还需将耕地与地上地下、周边环境相勾连,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看待耕地资源结构、功能、性质变化过程。要以“三调”成果为基础,综合地面调查、原位采集、遥感、定位监测等技术手段获取多元要素数据,精细刻画耕地生态特征及其物质元素循环与能量交换过程,建立区域耕地资源生态演化模型。同时,与经济社会系统相耦合,揭示不同条件下耕地生态响应模式、问题根源及其关键因子,为耕地生态保护政策模拟、耕地生态修复策略制定等提供依据。  

边振兴则从耕地系统层面整体性保护谈了对耕地生态管护的个人观点:要在科学划定耕地系统空间范围的基础上,构建景观类型多样、结构良好的耕地系统空间格局。其核心在于提升耕地系统内非耕地景观异质性。当非耕地面积不增加时,其空间构成越复杂,景观异质性越强;强景观异质性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

多措并举补上耕地生态管护短板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需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关键是要补上耕地生态管护短板。”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超表示,要多措并举完善耕地生态管护机制:其一,将耕地生态评价指标纳入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其二,给我国重要粮仓“减压”,对耕地过度利用区域,要有计划地实施生态休耕。其三,耕地保护的实质主体要从政府向农民转移,对农民群体做好耕地生态管护的科普工作,并成立专项补贴,使开展耕地生态管护的农民得到实惠。其四,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引导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兼顾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

姜海强调构建耕地生态保护体系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加快研发 推广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一手抓制度创新,凝聚社会共识、调动各方力量,全方位绘制不同类型地区耕地保护蓝图。“国家与地方耕地 保护蓝图绘制科学实用,才能落实耕地生态保护责任,进而明确关键点和突破点, 推动耕地生态修复工程与保护措施顺利实施。”他提出,有必要组织农业、生态、 经济等不同学科专家综合研究,科学设计不同地区耕地最佳利用保护模式,并形成易懂可操作的技术规范。同时,他建议创新性运用耕地生态保护激励约束机制与政策,调动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农民、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以及普通城乡居民的积极性。  

“我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极大,不同类型耕地的基础条件不一样,利用目标和生态保护需求也就不一样,耕地生态要差异化管理”,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黄元仿表示,优质耕地与城市群分布高度重合,需要像大熊猫一样保护好,与城市群 的生产生态需求协同发展是关键;中低产耕地限制因素强,需要消减障碍因子和产能生态功能双提升,做到可持续利用;边际耕地是水土基础条件较差的一类耕地, 在我国以坡耕地、农牧交错带内的不稳定耕地为主,生态状况天然不稳定,需要依据生态上限合理确定适度产能,形成稳定种植模式。“另外,我国还存在一部分不宜耕种的‘帮忙田’,对此一定要确定好这类耕地的生态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商建英认为,农业秸秆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充分落实保护性耕作是耕地生态管护的重要措施。“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以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的变‘废’为‘宝’,实现秸秆与畜禽粪便产业化、能源化、材料化。在不削弱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积极稳妥 地推进轮作、休耕、免耕,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多措并举共同维护耕地生态保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冯喆提出,有研究表明,1992 年到2015年,全球因耕地被占用造成了1668.2亿美金的生态损失;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实现总价值3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耕地生态系统占总价值量 的6.2%,达2.34万亿元。目前,关于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包括以政府主导 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生态补偿和以市场为主导的产权交易、绿色金融等。在他 看来,强化耕地生态产品供给,理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高阳也认为,耕地生态产品价 值实现路径亟待寻求新突破,建议将耕地生态功能形成的生态产品纳入人类经济体 系,在市场中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耕地生态产品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 功能等多项功能,据此可建立多层次的耕地生态产权交易体系。除耕地的食物生产 外,其他生态产品难以进行实物交割,可以在虚拟市场交易上开展权利转让。”


二、宇振荣:多维度强化耕地“三位一体”管护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在耕地保护实践中,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生态管护相对滞后,对此,建议从多维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护。

一是基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耕地安全边界战略格局。随着对国土空间的系统认知不断深化,我国提出构筑“四屏四带”和三个廊道的网络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未来应系统分析国土空间格局与农业战略格局之间的关系,构建耕地安全边 界格局。  

二是关注人地关系变化,制定三大空间耕地生态保护修复策略。随着城镇化、人口迁移和农业规模化发展,城镇、生态和农业三大空间的人地关系会发生根本变化,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三大空间耕地及其农田生态管护政策、方法和技术。  

三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系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耕地生态管护应从更大尺度上整合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内容,统筹各类工程推 进空间格局优化、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面源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通过增强农田韧性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四是按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准则,推行生态占补平衡。农田基础设施建 设应权衡资源利用效率、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本—效益、维护需求等,推行生态占补平衡。以加强建设改进管理为手段,稳步提升耕地碳汇,为实现2060 碳中和目标做贡献。  

五是农田生态管护应尽可能落实到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逐步构建并完善以村 集体、农户为主体的工程技术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管护制度。


三、梁鹤年的思维——国土空间生态与规划

编辑:梁鹤年

来源:《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迫切需要新时代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引导和域外经验的借鉴。梁鹤年教授曾任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其研究领域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与中西学问比较等,庄少勤副部长曾高度评价“梁先生不仅是位融汇东西的规划思想者,也是位知行合一的规划实践者”。按照部领导有关加强理论研究的要求,经学会领导研究,并通过与梁鹤年先生本人沟通,特在中国土地学会平台开设“梁鹤年的思维”专栏,陆续推出梁鹤年系列规划学术成果,以资借鉴,敬请关注。

正文如下: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国土空间“生态系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远景目标》)是中国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召集。其中国土空间规划的责任重大,第29节强调“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我想用“生态功能”这个理念去演释城乡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的第一个特征是“系统”。一个生态系统是一群生物体之间,和它们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主要是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跟生物体的质和量的变化两者间的互动。

每个生态系统有它独特的内在因素(物种的类别以及它们的竞争、演替、分解和骚动等)和外在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及地形的基质等)。内在因素与系统的运作,通过相互反馈,会相互支配和适应;外在因素则是支配系统的整体结构,一般不受系统运作的影响,除了人类,因为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足以冲击这些因素,例如气候。

但人类与其他生物体有别,他有自觉性和道德观,因此,人类对他所在的生态系统会有剥削欲,也会有责任感。“生态文明”之念遂生。

国土空间规划要处理的空间分三类:城、乡、“自然空间”(这词来自《远景目标》的第35节,往往与生态空间混在一起)。大家可以把它们之间的互动比拟为一个“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就叫“城乡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吧。此中,城与乡是内在因素,自然环境是外在因素。在这个系统里,城与乡(内在因素)之间在互动,而它们也在跟自然环境(外在因素)互动。城乡的互动将来再谈,这里聚焦于城乡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远景目标》第35节提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如果从“系统”的视角去看,人类活动与“自然空间”不应是敌我关系,而是共存关系,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

这个“城乡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是怎样运作的,对国土空间规划又有甚么意义?

最基本的运作是城乡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可分几个维度去理解。在能量流动上是吸氧和呼碳,在营养循环上是吸取和排泄,然后加上由此而生的、人类独特的经济活动(生产与消费)、社会活动(维稳与求变)和学问活动(承传与创新)。

城乡里的住所、农田、工厂、商场、街道等是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而这些空间载体又是嵌在自然环境之中。这个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上限(提供能量和营养)支配这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规模,指向自然环境与城乡的匹配。越是匹配,越是天人合一。一个城市的特色、一条乡村的特色皆源于此,自古就是这样。

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绿水青山不单是看的。它们还兼具“生态功能”的任务。生态功能是建设繁荣经济和和谐社会的基础元素,比金、银还可贵。人类眼中绿水青山的美其实是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敬。这个“敬”不是基于主仆关系(不管谁是主,谁是仆),而是基于共生:自然供养人,人爱护自然。

今天,人类有能力和有冲动去冲破这些天然匹配的局限,称之为“人定胜天”。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起码说明了“千城一貌”,这个“一貌”其实是反映着资本全球化的逻辑(中外如是)。“全球化”的理念和现实把生态系统扩大到全球。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的生态行为会影响全球,但同时,又有人想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的生态行为的代价都可以转移到其他人、其他地方来承担。一般是从发达国家、先进地区转移到贫穷国家、落后地区。更可惜的是,“全球化”的魔力使人看不见眼前和脚下的生态优势。看不到就地取材、地尽其用能够绝对地缩短能量流动的距离,降低营养循环的成本,完美地发挥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越是脱离自身所属的生态系统范围的城乡发展越是不合理,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我认为,就算不能完全避免,也应多设计几个备选的发展方案,并算一算它们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成本的比值,以供用地审批参考。

怎样去保护自然空间?上面说过,城乡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其实是城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承载和滋养着城乡的经济、社会和学问活动。在生态平衡的意义上,这些活动的强度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应该是相对应的,代表着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供养着城乡的经济、社会和学问活动。

这对城乡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保护自然空间不代表限制经济、社会和学问活动,因为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就是供养这些活动。另一方面,自然空间的承载力决定这些活动的上限,因为超越了上限这些活动就丧失了供养。“生态系统”思维会驱使大家发挥政策想像力:战略性地去发展和培植能够与特定自然空间承载力匹配的经济、社会和学问活动;战略性地去保护和提升能够与特定经济、社会和学问活动匹配的自然空间承载力。最终达到城乡发展与其所嵌在的自然空间的最优匹配。旅游城市是比较显注的例子。因此,自然空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平衡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普遍原则。

人类是要大地供养的。靠地、贴地的城乡发展才是效率,才得安稳。这也许就是生态文明的真谛。

生态系统应变战略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发

近几十年,人类开始对生态危机有所警觉。怎样去应变?科学家研究自然界各式各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得出的启发是,应变战略需要专业常识和政治智慧互相补充。

每一个生态系统有它的内在因素,主要是物种的类别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竞争、演替、分解和骚动等)。这些因素是嵌在系统的外在因素之中(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及地形的基质等)。外在因素支配着系统的整体结构并决定了系统的“稳定领域”。“稳定”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这个系统保持着“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可以用不同的“状态变数”去形容,最常用的是系统内各类物种数量的比例。“系统稳定“代表它不会因内在因素的紊乱或外在因素遭受冲击而掉出“稳定领域”之外,直至崩溃、灭绝。

这里,关键不在平衡状态,而在包藏这些平衡状态的稳定领域。为此,正确的应变战略有以下几种。如果大家对一个生态系统和它的稳定领域是完全清楚认识的,就应该把系统放在它稳定领域的“正中心”;如果大家对一个生态系统和它的稳定领域只有部分认识,为了安全就应该假设它的稳定领域只会缩小,不会扩大,那就应该把系统维持在“原位不动”,亦即是维持系统的状态变数不变;如果大家对一个生态系统和它的稳定领域知道很少,甚至近乎无知(例如在一个动荡或急速发展的社会里,其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不停在改变,难以预测),唯一的定数是“变”,那么就应该保持和培养警觉性和应变力。

明智的做法是一方面力保系统有足够的“持续力”,使它可以紧随其稳定领域的变动而作出适应,不至掉在外面;另一方面是力求系统有足够的“反弹力”,使它如果被抛在稳定领域之外仍可重返,或进入另一个稳定领域。也就是,保“万全”,防“万一”。

系统的持续力要看它有多少生路可走。电脑设计有“冗余”的理念,也就是“非正常运作所需,但应急时可用”。我想起城市的路网,路网有放射式和棋盘式。从一个出发点到一个目的地,放射式路网最高效,但是,一旦出现障碍就别无他途,交通就会全部瘫痪(掉在稳定领域之外)。相对来说,棋盘式路网四通八达,一条不通还有多条。虽然棋盘式路网密一点,但路面也可以窄一点,总用地量不会比放射式多,而且值饯的临街面也会较多,地块规模和形状也较易裁剪。这里,“冗余”不是浪废,是维稳;如果设计得好更能提升交通和用地的效率。

系统反弹力的强弱就要看它有多少反弹机会可供选用。国画构图有“留白”的理念,也就是“不着墨之处是为了要与落笔的地方互相辉映”。我想起城市的公共空地,公共空地可以让城市在需要急剧转型时发挥快捷的反弹力。在盖得密麻麻的城市里,旧产业落伍了,怎样去吸引和安置新产业?如果在市内适中的地点有公共空地,新产业就可以马上进来,而落伍产业拆除后就是新的公共空地了(重返稳定领域之内)。这是滚动式的土地储备,循环式的土地利用。当然,落点适中和设计妥善的公共空地既能高度满足人民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和追求,也同是住、商用地增值的诱因(试想纽约中央公园对周边地价的作用)。这里,“留白”不是浪废,是应变,如果设计得好更能提升生活素质和土地价值。

当然,生路(持续力)与机会(反弹力)都是有成本的,但系统崩溃的成本会更大。大家面临的挑战是对“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内、外因素的认识极为有限(在这方面,规划科研可以作出很大的贡献)。专业领域可以按已知的、未知但可知的常识去计算持续力和反弹力的成本和效益,但还有很多不可预知、甚至永不能知的内部和外部变化。这些,就需要政治智慧去作出“以人为本”的承担了。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