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大家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空间规划(02.17-02.23)

来源:??????2020/2/28 11:16:06??????点击:
一、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1、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内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应当辩证认识把握其中的相关关系:

一是整治与修复的关系。国土整治主要针对格局失序、效能低下和品质不高的空间进行调整和整治,生态修复主要针对结构不良、功能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两者互为依存,目标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需求。

二是局部与系统的关系。国土空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思考问题,由传统线性思维转变为生态非线性思维方法,改变过去的单一要素局部整治修复,转变为以多要素为基础的整体保护修复。

三是工程与生态的关系。无论是国土整治还是生态修复都是短期内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人为干扰活动,或多或少带有工程措施,但这些工程措施要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系统性为导向;同时在适当工程介入后,以生态措施和自然恢复为主,推进整治修复由“西医治病”向“中医调理”的转变。

四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生态要素具有资产和公共物品的双重属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普遍的公共物品属性,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更多地在整治修复的公平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上发力;整治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还需注重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的引入。

2、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必要性

一局部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总体提升,但局部生态空间退化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区域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对国土空间的关联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考虑不足,导致生态建设工程中局部地区破坏生态的后果。

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基本遵循,生命共同体理念要求充分考虑国土空间的系统性、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关联性,涵盖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过程,从而规避以往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中存在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机制。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同样需要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提升和支撑。

3、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存在不足

一整体综合理念滞后: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体系仍不统一,相关概念如土地整理、土地(国土) 整治、土地(国土) 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明。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多是借鉴和利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内容,理论基础不完善并长期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先进的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缺乏。

二技术支撑相对薄弱:目前开展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监测评价,相关技术能力建设缺乏。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中亟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蕴含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安全格局、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整治修复的规划政策动态仿真系统等建设也存在欠缺。

三制机制不尽完善:从理论逻辑层面上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对人与国土关系的调整,是对国土资源及其利用进行重新组织和优化的过程。但是中国现有的条块化管理体制,包括中央和地方需求、各部门利益的不同、目标导向和技术规范的差异,以及公众参与程度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存在滞后和缺位的现象,尤其容易造成人为割裂生态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后果,不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修复。

4、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需要贯穿“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和生态功能完整性,开展国土空间演变规律和原因分析,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兼顾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并统筹协调可实施性。具体实施中通过空间结构调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打造高质高效协同互补的城镇空间、绿色安全特色明显的农业空间、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空间,同时辅之以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最终构建“全域覆盖、分类施策、综合整治、系统修复”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格局(图1)。具体策略包括:一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域实施;二提升理论体系,激发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新动能;三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四完善机制建设,筑牢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保障基础。

图1 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路径框架


二、段进: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防御单元”

1、从战术应对到战略思考

17年前SARS疫情仍历历在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又席卷而来。不管付出多少代价,相信这场战役大家必胜。问题是大家的城市在应对疫情时依然显得仓促。战略思考的关键不在于战术经验的总结,而是未来新的疫情发生时大家将如何从容应对。

2、从行动呼吁到空间落实

从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到现在的“以人为本”,城市空间一直是健康生活的重要支撑。针对疫情,找到并控制传染源,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控制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这与城市空间密切相关,无防御能力的空间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的难度。因此,规划专业人员应迅速从理念的转变、行动的呼吁转向空间规划设计的落实。

3、从传染无界到防御单元

病毒传染没有边界,城市化增强了病毒传播的能力。建议合理组织社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及阻断方式,通过“防御单元”建立一个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造成了复杂性太高,整体性难以拆解,空间管制太难等问题。因此,建议以防御单元为基础,建构城市组团、社区治理和体系分级。

城市组团缩短了决策链,增加了片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行性和城市整体的安全性。

社区治理,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力量,通过规划加强基层医疗设施保障、人员配备和城市空间的可控性。建立社区基本单元自治管理,又互相支撑、互相救助的机制。

体系分级体现了应对突发灾害的弹性和灵活性。如“分布式接诊,集中式治疗”,基层社区医院、小区门诊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而高层级的防治设施和空间预留,通过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制定功能转换方案实现综合利用,如建小汤山医院、方舱医院,形成新层级的防御单元或体系。以防御单元为基础的空间体系还可以提高各种不同特征的应急预案数字化水平,健全以情景为主线的应急预案流程管理,同时也利于分单元进行应急演练,从而优化应急机制和提高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

总之,防御单元的建设不像传统的防治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那样制定一套技术规范,而是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和灾害程度的弹性应对,并与安全监测和防控管理协同的空间分级体系,是多部门跨学科的综合结果。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